春秋齐,晋,秦,楚,吴五国争霸初期,秦还只是个比较小的弱国,民间的音乐也只是敲瓦击瓮。至秦孝公采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战国时期第一等强国,奠立了后来统一六国的基础。
商鞅之谋略师自法家,以严刑重典,革新经济制度,重农轻商,全力发展军事力量,以霸道维护王权为出发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是以法家方略治国。
汉高祖经楚汉争而得天下。西汉建立之初,经过秦末农民战争,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为了恢复元气,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外与匈奴“和亲”,内轻徭薄赋,改以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为治国之道。经文,景二帝到汉武帝刘彻才采用董仲舒之建言“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巩固王权的统治。
到了晋朝,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之分裂局面连年征战历时六十年之战乱,为了容许人民休养生息,西晋一度开玄学清谈之风气。一直至东晋,皇室东迁,再经五胡之乱,到北魏,隋,唐,佛教得北魏孝文帝,隋炀帝,唐太宗等崇信佛法让佛教盛行,禅宗更是一枝独秀得到空前的发扬。
宋朝回归儒家理学思想,一直到明朝又在一度极为崇尚道家思想。明嘉靖帝曾因迷于求仙练道多年不临朝,有二十多年没有上朝过问政事。
至清朝才一反独尊儒释道而立西藏喇嘛教,藏传佛教才得以东传盛行。雍正曾一度将西藏黄教奉为国教。
概括来说,儒释道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盛行一方面是与国情民生状况有关,另一方面亦是因当时帝王君主个人的偏爱。故以那一教那一派在历史上曾在某一个朝代兴盛过是有着特定的环境因素,而非偶然之事。
儒,释,道各有短长,作为一个现代人或文人,重要是去暸解各家各派精妙在何处,弊陋在何处,务须避免「家有弊帚,享之千金」之陋习,更重要的是莫要盲目去维护某一门一派,以防形成守旧「门户之见」。
「儒家」旨在经康济世,通过三纲五常为社会带来一个有规律秩序的体制。由于国家社会民生是需要有个可以让一般人民容易理解接受的模式,儒家之伦理观念「君臣,父子,夫妇」以及《礼记》《大学篇》里「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家国治理观念是极其符合旧日君王主权以及人性私念的一种思维,故千年而不衰。但亦是因为这样的理念而让人在思想上受到极大人为的约束,对人际事物过于注重框条形式而缺乏冒险,挑战以及公我的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概念之所以为世人所乐道崇尚主因在「先修身齐家,后治国」之次序符合一般人的私念,尤特是所谓「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的理念。问题是一般人要做到修身齐家便已耗费去人生里最富精力和效率的岁月,加上经数十年的积习私心已成,先吾幼吾老,在人的一生里能再有多少剩余的时间精力去顾及人之幼人之老以及无私地治国呢?更莫说去平天下。这是为怎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没有出国多少个好像张子房,诸葛亮,刘伯温以及三千年来真正第一人的国父孙中山先生。
儒释道之释是指佛学释迦牟尼。「佛学」始于小乘修我而成于大乘普渡众生。佛学主张「无我,不执着 ,舍生和因果循环」。「无我,不执着 和舍生」是一种很高境界的理念,让人们在芸芸众生追逐名利私我的大酱缸中当遭受挫折失意时提供一个可以让人退一步冷静下来寻思反省的法门,尤其当需面对生,老,病,死,万般无奈之际,得到心灵精神上的慰籍和解脱。至于「因果循环」之说只属寓意警世并无任何实质规劝约束之効。佛学思想最大的问题在于「唯心和顿悟」两方面。要求人们有佛心无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纯属后天性之思想行止上的规劝,可是当人在年轻时是干劲冲劲豪气云天之际,往往有的只是阻我者「见神杀神,见佛杀佛」,谁会去听规劝。再者,佛家不主张杀生本来只是一种理念,但偏偏这种理念矛盾漏洞特多。佛门子弟所谓吃素不杀生,菜虫或菜圃泥土中的蚯蚓不算是「生」吗?再者,何「杀」为杀?是「杀鹅」的罪孽大还是吃「素鹅」的罪孽大?
儒释道之道是指道学而并非民间所信奉的求仙炼丹,设坛驱妖,洞天风水的道教道术。道学以「无为,不名,顺乎天道自然」黄老之学而传世。道学是纯思想上的一种理念,劝导人们莫要为外在的形式名利所羁绊而崇尚清净无为,对追求做人和思维学术上的探讨都有着莫大的启发性。道学的问题出在「虚,实,是,非」并存。「老子」一书里有说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主张君主政府只要懂天道采用无为而治便可出现纯朴的民风免却兵戈抢夺争执的一种教化途径。可惜莫说世上的君主政府不可能会采用无为而治的策略,人民也非无要求羔羊般的顺民。加以道学是属高深之哲理思维,干涩难懂,故常被一般人与较为容易认识接受的什么阴阳太极两仪,五行八卦,求仙炼丹,设坛驱妖,洞天风水的道教道术混为一谈。
儒,释,道是中国文化根深的盘石,但由于数千年来之演变成了「芜丛生而菁消褪」,加上现代人的思维已大大的扩阔提高,价值观也大有改变,儒,释,道三家的学说理念前面将来之发展可说是道艰途迷。关键还是在「去芜存菁」方面着手以保存文化精粹为出发点,至于能不能够进一步推动发扬就要看国家政府的政策与社会民生之演进,难可强求。
末了,这篇文章纯属个人之心得,一家之言论,旨在提供一些简便的参考而非学术性之研讨。
书毕于墨尔本
二00九年六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