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水 的 文 化
澳洲素有空气清新、阳光灿烂、水质明净的美誉。事实上,这些美誉都符合实际,以墨尔本为例,这里的绿化程度高,大多数地面都有树木、花卉和青草覆盖,加上地广人稀,空气自然清新;这里的工业污染少,一些有废气、废物排放的工厂,多建在离生活区较远的地方,人们很少看到由于人为因素造成“乌云满天”的景象,故凡晴天必然阳光灿烂;至于人们的生活用水,因各地区的山塘水库都管理得很严格,水厂的生产流程很科学,水源能“保证质量” 。
我们曾到墨尔本郊外一个给自来水厂供水的大水库参观,看到水库周围都很整洁,前面是山坡,侧面是树林,茫茫的水库上面,没有任何漂浮物,水库堤上竖着一个巨型的告示牌,说明该水库的面积、容量和管理规则。从水质的过滤、检疫,水源的输送、分流,都有明细的制度。所以,不论在人们的住家,或在公共场所如车站、公园、学校,街区,只要拧开水龙头,都会流出清澈而无杂质的自来水。人们口渴要饮水,往往可以直饮这些自来水,也不用杯子,只要打开饮水器,自来水就会射进嘴里,从未听说有人因饮了自来水而生病。
我们又曾到过墨尔本市郊一个污水处理厂参观,该厂规模颇大,厂内管理中心实行电气化监控管理,厂外建有长达数千米的水渠,以及一系列使用机械和药物净化的水池,把污水过滤成清水输送到远处的植物衍生湿地,改善生态环境,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鸟雀前来栖息和觅食,成为一个旅游观光点。但是,说到空气、阳光、水这三种资源,在澳洲,前两种完全不成问题,空气和阳光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后一种却不一样,由于澳大利亚四面环海,是世界上各个大陆中地势最低的大陆,它缺少崇山峻岭和高大的山脉,可利用的河流也不多,与其它大陆比,它的年平均降雨量也最低,蒸发量却最高,所以水源不足,经常缺水,特别在夏季,许多山塘水库蓄水量不断下降,管理部门不时发布缺水警告,要求大众注意节约用水。为此,还制定了各种措施。
如用水收费,分成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用水量,二是管理费,三是污水处理费。
其中用水量又分成两部分,按照不同地区和用户人口状况,订出常规用水量按低价收费,如超出限量,超过部分要按高价收费,同时,用水越多,污水处理费也越多,这样从经济上抑制用水过多的现象。另外,在枯水期,又规定不准用喷水管浇花淋草和洗车,要用水桶浇、洗。如违反规定,则实行罚款,每次多达三四百澳元。
另一方面,政府提倡节约用水和充分利用天然资源,如遇雨天,尽量把雨水用桶收集起来,加以利用。为此,市面上有大量水桶出售,还有一种像小屋子那么大的集雨设备,在出水口处装上水龙头,集到雨水后,便可像用自来水那样洗东西,据说,安装这种大型集雨储水设备,政府还给予补助,以资鼓励。
至于淘米、洗菜、洗衣用过的水,还可区分清洁程度分别用来浇花、淋草、擦地板、洗器物;有的还对抽水马桶的水箱进行改革,把抽水箱的容量缩小,出水冲洗的按钮分开大小两部分,以适应大小便冲水量的不同需要,等等。这些做法,许多人家都已形成习惯,自觉实行,既可改善环境,又能节约开支,成为一种“用水的文化” 。由于政府重视宣传节约用水,全民自觉实行节约用水措施,因而即使在枯水期间,也不会出现“断水”现象。
服 务 到 家
2005年12月某日,我们收到一份用塑料膜包装得很整齐的邮件,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本印刷得相当精美的2006年新挂历,再仔细一看,是宾纽市政府给各家各户寄来的,也可能作为新年礼物吧!按照澳大利亚的行政编制,墨尔本是维多利亚的省会城市,其周边还有许多小市,分管着属下的各个社区,宾纽市就是其中一个。我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宾纽市管辖的。所以新年度的挂历,就发到我们家来了。
这本年度挂历,印得很漂亮,大小适中,在每月日期背面所配的十二幅(组)画面,都是从该市属下各社区的活动中挑选出来的,如社区的绘画活动、野餐比赛、花园园艺俱乐部活动、交响乐队演出,等等,这些“乡土材料”,让居民看起来特别亲切。在日历的后面,还用彩页印出指导居民如何处理垃圾、废物的宣传资料,墨尔本的废物处理分成三大类,一类是可以用作再生产材料,如塑料、玻璃、铁罐、纸张等,一种是植物枝叶及青草残花类,再一种是其它垃圾废物。这几类必须分别投放到有不同颜色标志的垃圾桶内,因此,该画页用图象标示清楚如何分类投放垃圾。同时,各区每周安排一天为收垃圾和其它杂物时间,并列表排出日期顺序,让居民心中有数,一目了然,按时放置有关垃圾桶,这样可以做到各方配合,有条不紊。月历牌的最后几页,还印上当年各月份该市所属社区的重要活动日预告,包括活动内容、地点、时间。如某月某日在某地举行音乐会、艺术展览或球类比赛等等,让所有居民都提前知道,有兴趣的可以及早安排计划,到时前去参加活动。这样的市政服务,真可谓“服务到家”,因而甚受群众欢迎。顺便一提的是,该市这样给群众派送挂历,完全是无偿的,政府除了正常的税收外,也没有通过其它方式向群众收取任何费用。不久,我们又收到一本《维多利亚州政府服务指南》小册子。在这本“指南”中,读者可以找到维州政府提供服务的各种信息,州政府共设有10个部,如教育培训部、民政部、工业及地区发展部、司法部、社区部等等,并说明各部的职责范围,不论你需要保健、教育、就业、医疗服务、申请开办企业,或消费者遇到需要帮助的各种问题,“指南”都可以提供指引和帮助,包括直接打电话或上网与有关部门联系。这种由政府出面主动向广大群众发布服务指南,的确是深入联系群众的一种好办法。
墨 尔 本 街 头 即 景 - 卖 艺 者
在澳洲,也像其它许多国家一样,街头卖艺是很普遍的现象。就我们在墨尔本所见,就有拉小提琴的,弹吉他的,摆出个大风琴边弹边唱的,又有抛物杂耍和玩“飞去来”的,还有用扑克牌变小魔术的,甚至有由三几个青年组成的有昔士风、小号和铜鼓的小乐队大吹大擂的,表演时,他们大都打开琴盒,或摆出一个盘子、打开一顶帽子,让看客们放赏钱。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街头卖艺者,也很重视变花样,追求出新,比如以机器人面目出现,就比较别致:表演者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机器人,穿着一套紧身的机器人服装,戴上头盔面膜,露出的皮肤都涂上银灰色的涂料,一动也不动地站在一个圆形的墩台上,路人不细看,还真以为有个机器人放在那里,待到有人驻足欣赏时,他才转动一下眼睛,略为点头致意,并露出轻微的笑容,及至有人给他
赏钱,他才鞠躬行礼致谢,而如果观众给的是一张面额较大的钞票,他就会区别对待,走下台来与之握手道谢,甚至让对方与自己合影留念。
据说,这些街头表演者,也有多种类型,多数当作自由职业,为了赚钱糊口,但也有些年青人把它当成一种表演的锻炼,希望借此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
通衢大道跑马车
墨尔本的交通很发达,特别是在主要街道上,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各种轿车和大、中、小型运输车,整天川流不息,可是,就在这样繁忙的景象中,却不时还有一两架古老的马拉车的的得得地穿插到车龙中去,这种马车一般由两匹高头大马拉动,马车夫坐在马后驾驭,马和车都作过一番打扮,如马的头部都戴上彩羽或花球,马车周围也饰上五彩花边,营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每车可以坐一二个至五六个人不等,它不断在街上巡游,如果有人要坐车,扬手即停,让你坐上去,在通衢大道上走一圈,欣赏一番街景,体验一下坐马拉车的滋味,收费也不多,每位只收5澳元(约合人民币30多元),这种活动,堪称老少咸宜,但毕竟年青姑娘和小伙子光顾较多。有了马拉车的点缀,才真正出现“车如流水马如龙”的景观,给繁荣的现代都市增添一抹亮色!
免费电车环城游
澳大利亚虽说是个很重视群众福利的国家,但在乘搭公交车方面,却没有免票优待,即使60岁以上的老人,也要购半票(全日票每张要3.1澳元,约合人民币20元)。然而,在墨尔本市中心却有一辆特别的有轨电车是免票乘搭的,因而引人注目。该车全身漆上咖啡色,标明是环城行驶,从火车总站附近开出,行经几条主要马路,环绕着老城区走一圈,不断循环往复,每到一站都停车,无论男女老少,也不论是外来客或本地人,都不用买票,沿着环行路线自由上落,这给适合该路线来往的乘客和外地来旅游观光的客人,带来了既省钱又方便的好处。这趟免费车许多年前就已投入运行,但到2003年时,有关方面可能为了节省经费,曾一度把它取消,使公众大为不满,直到2004年改选市长,华人苏震西当选,才应众要求重新恢复该车运行。
另有一辆也是漆上咖啡色的环城行驶的电车,与上述车辆十分相似,人们坐上去,也不用买票,但它有个牌子标明是一辆餐车,人们上车后却要花钱点菜用餐,就是说,顾客们可以坐在车上边看风景边吃饭,也别有一番风味。
几 种 特 别 的 市 场
墨尔本是一个商业发达的城市,无论在中心城区或周边的中小城市,都分布有各种各样的商业部门,如各种综合超级市场,衣、食、住、用的专业商店,处处可见,购物非常方便。但是,我们曾光顾过几种市场却比较特别:
在墨尔本的东北部,有一个叫做“星期日市场”(Sunday Market),它占地纵横约有上千平方米,场内平时空空荡荡,没有什么固定的设备,而且每星期只经营一天。
每逢星期日一早,便有人开着各式车辆,把开档的家什和要出售的物品运进场去,然后摆开阵势,开始经营。而购物的人群,也陆陆续续接踵而至,到处探视,寻找自己所需的东西。原来,这里出售的大多是二手货,甚或是久存的旧物。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旧物市场(有些国家叫跳蚤市场),许多出售者把自己用过觉得不合用,或者买后不满意,或者多余无用的东西拿到这里出售。而买者也往往要找自己特殊需要、在大市场又不易买到的东西。所以,这个星期日市场其实是给供求双方一个互相交流的场所。不过凡进入这个市场的,都要先付出一定的代价:出售者要看你需要占用多少场地来交付租金,购物者则不论你是否买到东西,都要交1澳元进场费。在这个市场上,确是色彩缤纷,百货杂陈,无奇不有,大至大型机械,电机,冰箱,小至小刀小刷,文房用品,当中也有一些毛巾被套、录像盒带、盆景花卉等新鲜产品。当下只见人头涌涌,左顾右盼,十足像中国乡镇的人们趁墟赶集,好不热闹。那天儿子陪我们去观光,为了作个纪念,他几经寻找,结果选购了一架英国出产的七成新的手提胜家牌电动衣车,和一枝可以弯曲转向使用的旧螺丝刀。亦算有所收获。购物后,我们又在周围绕场一周,看见场内周边远处分几个方向竖着三幅大屏幕,像是可以放电影的样子。打听之后,才知道这里又是一个汽车电影场,到了晚上,许多人会根据预告信息开车来到这里,坐在车内观看电影(当然汽车进场时要购票)。每晚同时放映三部电影,观众可以随意选看。原来这是个一场两用的地方,可见经营者很会打算。
另一场面是在我们住处附近一家人要搬家,搬出前夕在其车房开设了一个临时售货摊,把他用过不拟搬走的旧物一一标价出售,事先得知或路过见到的客人,往往前去选购或看热闹。在这种情况下出售的物资,往往削价很大,如我们看到有一架半新旧但完全可用的自行车,如果买新的要100多澳元,但货主只售30元,另有一张大书台,如果新买起码五六十元,但只售15元。有一组6只镀着金边的既精致又光鲜的小酒杯,只需两元。我们虽然没有什么用处,但也买下来作欣赏用。
还有一种市场是出售旧书刊的临时摊档,都是设在有关住户的门口附近的。这些档口出售的都是住户看过用过不拟保留而估计可能对别人还有用、自己又舍不得当废纸丢掉的书,如大部头的工具书、专业书、期刊合订本、大本小说,等等,决定低价出让,以便物尽其用。
上述车房杂架摊和家门口书档这两种售卖形式是相当流行的,经常可见,货主有时还在社区的免费报纸上刊登广告,或在住家路口附近竖牌指引路人前来参观和购买。
公 园 景 色
澳洲人喜欢花草树木,生活环境到处都有绿荫覆盖;澳洲人喜欢花园,几乎每家每户、屋前屋后都有着或大或小繁花竞放的花园;澳洲人也喜欢公园,各种大小公园星罗棋布地散见于住宅区、市中心、山岭间、河流旁……在以“花园城市”着称的墨尔本,尤其突出,那里公园的数量,一时很难数清……
这些公园绝大多数都没有大门,没有围墙,不卖门票,不做生意,它们除了林木茂盛,草地开阔之外,一般都设有凳椅、设有亭台,让人们自由进出,随意休憩,或独自散步,或伴侣同行,或成群结队,嬉戏玩耍……不少公园,还设有免费供游客使用的电热烧烤炉灶,人们可以自带烧烤用料前去,就地制作野餐。这种烧烤炉灶,一般有餐桌那么大,略作清洁,打开电制,几分钟后便可烧烤食物。人们使用完毕,都会自觉地搞好清洁,把废物放进旁边的垃圾桶内。烧烤炉灶的设计是几分钟就自动关闭,如果需要继续用,可以再开电制,这样就不会因忘记关制而发生事故。
那天是周末,又是我们的小孙子的5岁生日,儿子事前邀约了几户也有小孩子的朋友聚会,本来可以到自己家里活动,也可以到酒楼吃一餐,但他们商量结果,认为那样活动比较乏味,很难让小朋友尽欢,于是选择了到近郊一个叫“爱活”的大公园去聚会,当日上午,大家分头开出几辆小车前往,
这个公园面积相当广阔,设备也多种多样,既有供成年人锻炼的双单杠、篮球架,又有让小孩子玩耍的滑梯、跷跷板,小秋千、钻洞筒,还有由几个烧烤炉灶组成的可供多伙人同时使用的烧烤区及其周围可以摆放食物和用餐的亭子间和桌椅。我们进园后,发现游人不少,有好几组还是不同种族、不同
肤色的游客,也是大人和小孩一起来,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小孩们一进园,立即四散活动,各适其式,在山坡草地上追逐嬉戏,大人们则围在烧烤场周围,打开带去已腌制好的鸡腿、鸡翼、猪排、羊排、鱼块、大虾等物料,进行烧烤,边制作边谈笑风生,有的则频频打开照相机,给大家摄影留念。
到了中午时分,大家都集中到亭子间喝饮料、吃烧烤,接着又切生日蛋糕,大吃西瓜、苹果、草莓等水果,十分尽兴。
在公园的另一端,是一群宠物爱好者活动的场面,那里聚集着数十人,个个都带上自己的爱犬,原来这也是一种习惯性的聚集,一大群宠物犬走到一起,主人们自然互相评头品足,大多是赞美之词,中间还举行了一场跑狗比赛,只见获得优胜的宠犬,深得主人呵护爱抚,在公园中进行其它活动的人,很自然地也跑过去围观,当成一个节目。
这个本来没有专人统一组织活动的周末,由于公园提供了场地和设备,自自然然地让人们度过一个欢乐的假日。
一 个 出 色 的 侨 界 粤 剧 曲 艺 社
在墨尔本唐人街的一条小横街上,有一座古老的二层建筑物叫做“冈州会馆” ,它建成至今已有160多年。“冈州” ,这是广东省新会县古时的称谓,就是说,冈州会馆是当代来自新会县的侨胞们的同乡会。但是,本文并不是讲述该会馆悠久的历史,而只介绍一下该会馆属下的“冈州粤剧曲艺社”成立40多年来的一些活动和特色。因为,许多年来,正是这个剧艺社,给这古老的会馆增添了光彩,扩大了影响。
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澳洲还是实行“白澳政策” ,一切都是白人的世界,外来的异族人氏,除了出卖劳动力做苦工以外,没有机会受教育、学文化,大多数华人还不准带家属同来。因此,华工们的生活十分单调,没有学习,没有娱乐,除了闲聊就是赌博。当时,老华侨黄兆南等,觉得那时在澳
许多华侨都是来自广东四邑等地,会讲广东话,爱唱爱听粤曲、粤剧,便决定成立一个粤剧社,让同好者集合起来,同唱共乐。但当时会唱粤剧的人很少。那时,从香港到澳洲,有两艘名为“芝万宜”和“佐治安臣”的轮船,每3个月由香港来墨尔本一次,每次在墨尔本停留约两个星期,船员在船上常奏广东音乐和唱粤剧,上岸后也与会馆的人员交往。黄兆南等便抓住机会请他们教唱粤剧曲艺,久而久之,懂得唱曲弹奏的人逐渐多起来了,但那时,他们演戏,根本找不到女演员,女角只能由男人扮演,乐器也是靠热心的海员们提供或资助。
直到澳洲废除了“白澳政策”以后,冈州粤剧曲艺社的活动才随着华人的增加和地位的提高而逐步兴旺起来,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一个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艺术团体,逢年过节,都去华人社区为侨胞表演节目,活跃节日气氛,给群众带来娱乐。但冈州粤剧曲艺社始终是一个坚持业余活动的组织,
它历来申明是个非营利的团体,有时需要组织义演筹款活动,所得收入也全数捐赠给有关福利事业单位,因而深得侨胞赞誉和澳洲政府嘉许。如早年曾连续七、八次为维省华族老人福利会义演筹款10多万元,2004年又为华人服务中心兴建“安乐华人护理院”义演筹款。他们演出的剧目有传统剧《胡不归》、《碧容探监》和折子戏《一把存忠剑》、《红鸾喜》、《光绪皇私会珍妃》等。
这个剧社的首任社长是老华侨黄兆南,他非常热爱侨社活动,本人也多才多艺,能演能唱,又会拉二胡、大提琴,因而甚得同仁爱戴。他年纪渐大以后,又及时物色了同样是多才多艺、热心演艺事业的胡庆元女士为接班人,担任剧艺社社长,胡庆元自1995年担任社长后,在黄兆南的大力支持和一班同好的帮助下,继续把剧艺社发展壮大,先后演出大型剧目《再世红梅记》、《春花笑六郎》,折子戏《望江亭》、《十八相送》、《打金枝》、《花田错会》、《牡丹亭惊梦》、《花木兰巡营》等,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剧社还曾请广东省、广州市一些有名的粤剧演员如谭玉筠、李池湘等来澳演出《花木兰巡营》、《怒劈华山》等剧目,并专门安排时间辅导剧社的新演员提高表演技巧。有一次我们到冈州会馆参观,就遇上李池湘正在给青年演员们辅导表演动作。
我们曾多次见过80多岁高龄的黄兆南老先生,听他谈及四邑会馆、冈州会馆及粤剧曲艺社的史迹,他的热情和诚恳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惜去年秋天他已溘然仙逝了!我们真诚地祝愿:他费尽毕生精力为之服务的侨社工作和演艺事业,今后得到更好的发扬光大!
Home Stay——留 学 生 临 时 的 家
前年秋天,我们的大孙女(大儿子的女儿)还未满18岁,正在广州读高中,她知道叔叔在澳洲工作,很想转学到澳洲读书,以便出国见见世面。对此,她爸爸和叔叔经过研究,决定满足她的愿望。当年11月初,她果然就只身乘飞机去到墨尔本,不用亲属或熟人陪行而敢独自出国,这也算是她经受住第一关的锻炼了。
墨尔本的中学,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公办的,学费和各类费用都较少,但一般人认为是“大路货” ,学生学习往往比较随便,成绩不一定很好。另一类是私立的,学费杂费都比较高,但教和学都比较认真,学习效果往往较好。所以,不少人都选读私校,她叔叔也根据这种认识,给她选择了一所声誉较好的座落在墨尔本东部、名叫“埃芬豪”的私立中学,又按照当地学校的要求,未满18岁的外籍来澳求学的中学生,必须住在学校附近的居民家中,即使有亲友在澳洲,也不主张住在亲友那里,以便他们跟当地群众生活在一起,容易熟悉环境,学习语言和了解当地的民情风俗,这种接待中学留学生的居民家庭,叫做“Home Stay”——临时的家。Home Stay一般由学校联系推荐,如果不满意可以更换。对于这一点,孙女也欣然接受了。她到达澳洲以后,便一直住在Home Stay。
孙女住的那家Home Stay,是一座比较阔大的平房(house),屋前屋后都有花园草地,屋内共有5间住房,男女主人各一间,女主人的妈妈住一间,剩下两间用来接待中学留学生,孙女租住了一间,另一间是一个越南留学生租了,也是个女的,每人每周大约交200澳元,包食包住(属正常价格),这样,这家Home Stay便成了一个5口之家。
Home Stay的女主人叫玛莉,是50多岁的西方白人,很热情,有文化,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平时也喜欢与两个学生交谈,对她们的语言沟通很有帮助。住的问题,因为每人一个房间,互不干扰,生活用品也各有一套,都很方便,但食的问题上,因西人都喜吃牛奶、面包、芝士、沙律等,许多菜蔬都习惯生食、冷食,与中国人要吃大米饭,炒几味、老火汤等相差较远,所以日子久了,总觉得不习惯,胃口也差了。只好间中到唐人街买些作料回来自己炮制,补充补充,如此也相安无事,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孙女经过半年补习英语后,也顺利地升上高中三年级就读。到了放暑假时,她忽然想到,自己已超过18岁了,可以离开Home Stay,到叔叔家里去住了,便把这想法告诉女房东,玛莉还没有细想,就表示同意了,可过了两天,当孙女已搬走一些行李时,她却突然反悔,专门约孙女去一家餐馆谈心,说她舍不得离开她,当想到如果她搬走后,那房子空空的,很不习惯,若有所失,虽然可以另租给别的学生,但她对孙女很有感情,已把她当自己女儿一样看待,所以希望她不要搬走,还推测她为什么想搬,是否嫌伙食不合口味,便说以后可以多买些她喜欢吃的东西回来,她
想吃什么就做什么等等,一定要她继续住下来,至少到读大学时再说。说着说着,竟然泪流满面,孙女见她如此,不禁受了感动,也流下泪来,两人紧紧地握着对方的手,最后,孙女表示那就不搬了吧!
后来,玛莉知道我们又从广州到墨尔本探亲,便托孙女转告:她很想见见我们,邀请我们到她家作客,最好还教他们学做一些中国菜,以便更好地适应孙女的口味,让她生活得更愉快。一天,我们决定应邀前去作客,并买了几味做中国菜的作料去现场炮制,玛莉一家都非常高兴,与我们一起进餐,连连对我们表示感谢,我们也衷心感激她对孙女的关怀和帮助。到了圣诞节前夕,她在家里搞“party” ,又把我们全家请去聚会,充分展示了彼此的友谊与日俱增。
说起来,孙女对玛莉一家的确也是很有感情的,经过一年多的生活和接触,她仿佛也成了这个家庭的成员,对各种家务劳动都积极参与,还把玛莉的老母亲当作自己的奶奶一样,十分尊敬,常常帮她做些小事,如把餐桌上好吃的东西夹给她。替她斟茶、拿东西等等,玛莉对孙女也很信任和关心,家里的东西让她随便用,有什么事情问到她,都耐心回答和指导,使她很快就熟悉了当地的生活习惯,日常会话也进步很快,不到一年她已能在“家”里对什么事情都会用英语表达,上街购物能与售货员对答如流,学校老师讲课,她也绝大部分可以听懂了。所有这些,都是与Home Stay对她的帮助与熏陶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