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情趣---于聚义
2月14日,是中国农曆腊月廿六,奥克兰北岸Glenfield图书馆开始举行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其中特邀我和李景昌先生,为华人、洋人朋友写春联。有120多位马来西亚、越南、斯里兰卡、新加坡、日本等国的华侨,以及各种肤色的朋友们欢聚一堂,欢庆中国传统的羊年春节。
在中国时,写春联每年都是必须的,因为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都要过春节。可到了纽西兰,没想到也和中国一样华侨们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过大年。这是让我大为惊讶的一件喜事。
记得去年马年,我被邀请在奥克兰北岸Birkenhend图书馆与两位书法家一起为朋友们义务写春联,除了许多华侨朋友外,五六位洋人朋友从上午10点半一直看到12点结束,最后高高兴兴地得到了四幅春联,满载而归。大家的踊跃索取,满足了我们的价值所在的心裡,更让人有一种中华文化被洋人认可的自豪感。
今年是羊年,Birkenhend图书馆早早通知我,让我继续去年的春联写作,没想到参加每月读书会时,Glenfield图书馆的May Chen女士,在元月份的读书会结束时,当众宣佈邀请我和李先生来图书馆写春联,可见中华文化已经深受华侨以及其他族群的认可与喜爱。
说起写春联,我抽空阅读了书法大字典,查春联的起源,然后又准备五言、七字的句子,做些桉头工作,不能瞎掰活,不能误人子弟呀。
春联,源于周代的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鬱垒”的名字。“正月一,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意思是驱鬼用的。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宋史•蜀世家》也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令人记忆犹新的是王安石诗中那“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正是春联的名句。世界纪录协会收录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幅春联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240年。“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桃符也由桃木板渐渐被纸张替代,称“春贴纸”。“春联”这个称谓起于宋代,盛于明。到了清朝,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如今,春联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春联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傢俱、照壁中。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牆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有些春联让人开怀一笑,有些春联耐人寻味。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一位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宾主之间联句对答。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为然地说:“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前几年我曾到北方去,带去一个上联,竟然没有人对得上来。”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你出了什麽句子,竟让对方对不出来?”友人顺口念出了上联: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是他们觉得不屑于回答,才表示不会对的!”友人不解地问:“那麽,下联应该怎麽对呢?”纪晓岚脱口而出道: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友人听了,不仅寻得了下联,还十分佩服纪晓岚的才智超群。
这副“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的对联,既做到了平仄相调,又达到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的艺术效果。
春联是寄託某种祈望和祝福。不同人家,不同行业,不同身份,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祈望与祝福。因此,选择春联应符合自身的特点与事业。譬如,“春好禾苗壮;人新稻穀丰。”是农家的春联。“百货琳琅,柜盈春夏秋冬货;大楼兴旺,客满东西南北楼。”是店家的春联。“一枝粉笔,连绵化雨滋桃李;三尺讲台,摇曳春风抚栋樑。”是教师家的春联等等。如不加选择,随便贴一副“费劲养猪,三口人家甜日过;种田流汗,九秋果实旺年来”的春联,就会惹人笑话。
纽西兰是个移民国家,许多族群越来越喜欢中国的文化元素和形式,像贴春联就是我深有体会的见证。
准备了几幅春联,放在这裡供各位看官指教。
上联:马去雄风在
下联:羊来福气生
上联:八骏荣归除夕夜
下联:三春新谱放羊歌
上联:神马行空普天瑞
下联:仙羊下界遍地春
上联:骏马辞年不懈奔腾千里志
下联:吉羊献岁同迎欢乐万家春
2015年2月16日于奥克兰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