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的屋簷下( 1 )
大卫 王
这儿值吗?买门票前,妻回头问我。
值与不值,就看花钱在地方而且这地方让你掏回腰包心裡不悔,可说实话,眼前这地方我心裡打鼓。
站在这栋历史故居的门房裡,瞅着大屋的一角,让人总觉得这地方这房屋忒普通了点儿。
和此作参照的是,纽国许多大型博物馆都是免费参观。可参观这地方,门票得花五十块现大洋,心裡掂量一下,的确有点贵哦。
可我这人怕麻烦,来时爬坡费了点劲儿,心虽惆怅却咬牙吩咐妻,买票吧。心说,就当银子打水漂了,谁叫咱开车上来时费了老劲儿。
但尼丁到处是坡,开车爬坡好像家常便饭。也不知建筑这街道的人是咋建的?有些街既陡且弯,让人轰油门踩刹车手忙脚乱的。难怪这裡会有条举世闻名的世界最陡的街竟还上了吉尼斯纪录。
昨天咱就攀爬过这世界第一陡的街,但爬坡不敢用车而是靠腿。
妻爬上坡,气喘吁吁站在这条街的最高处断言道,这条街的房屋买卖断无华人参与,谁疯了把房子买这裡又卖给谁去?
妻是房贷业人士,居高望远,第一眼竟不是风景而是房屋买卖。
我不以为然,无人买那这街两边的人家咋住这裡?当然咱是华人,利益算计均衡是咱特点,咱要买就买街头那房子,既是这条街的住户又不用爬坡。
下坡时妻继续气喘,继续固执己见:疯子,疯子才住这裡。
结果,当我们今天爬了半天坡来到了这栋维多利亚式老房子裡,我打定主意被宰一刀了。
这裡不像别的博物馆,要定时参观,我们刚好赶上了今天最后一拨,参观开始了。
带领我们从厨房参观的是位洋妮儿,见我那不离手的相机特地叮嘱:这裡不许拍照。
瞧瞧,这钱花得有多冤啊,都成冤大头了!我心裡嘟囔着,躲在人群后如听天书般听那洋妮儿滔滔不绝的讲解。
说'人群'有点夸张,一大家三五个孩子的洋人家庭再加我家三口,这家厨房虽大也架不住孩子多孩子们鼓拥倒还显得有些拥挤。
其实这裡根本不用讲解,谁不认识桉板杆仗锅碗瓢勺?只是,旁边这大冰箱有点老旧哦,瞧这式样,这把手,还有这沉重的凋花木门。这倒是个古董呵。
我喜欢古董,见古董就挪不动步子。可冰箱再古董能古董到哪裡?
这房子是哪一年建成?我禁不住悄声问妻。
1908 年,一百多年了,妻告诉我。
我心裡叨咕着,那一年清廷还正喘最后一口气呢。十一月宣统皇帝溥仪继位,袁世凯还没甚大动静,孙中山还在到处暗地裡鼓捣革命,中国暗潮汹涌,而南太平洋这岛国的南端一个叫但尼丁的地方,这裡海港的对面山坡顶处,一位也叫大卫的皮货商人却在这高处建起了这栋三层高的维多利亚式建筑,并安放了这台冰箱。
等等,这冰箱是哪一年的?我第一次认了真,用中国话向洋妮儿发问,妻赶忙把我的中文翻译给她。 1915 年,我得到了确切答桉,这台冰箱立在这裡整整 100 年了。
这座院落刚盖好没几年,中国已经天翻地覆。大清王朝覆灭,溥仪、袁世凯、孙中山等一系列改变华夏命运的大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国自此不得安宁。而这间屋子盖好不久就从美国海运来了台大冰箱。
见有人对这冰箱感兴趣,导游小姐索性拉开了冰箱的大木门,让大伙看构造。这台硕大的冰箱上小下大,结构怪异。上边冷冻部分窄小,冰箱下半部分像人五脏六腑般裸露曲裡拐弯的全是发动机製冷系统,简言一个字:笨。
可 100 年前这台美国通用公司製造的大冰箱其先进性在当时令人咋舌。那时,连中国的袁大总统夏天想吃口冰水镇西瓜还得费老劲儿时,而南太平洋这栋房屋的主人却能在夏日裡,依着窗外奼紫嫣红,放眼望着远处驰进港湾裡正冒烟的火轮船,再用一柄闪亮的银勺舀起银盏上冒尖儿的奶油冰激淋放入嘴裡,这,是何等的惬意? !
而他的主人只是位商人,一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据说,这是新西兰第一台电冰箱,而当年房主专为它设置了台发电机提供製冷,它一响动,整屋动静很大。
讲究啊!看来当年房屋主人是个不折不扣的潮人啊!
再细看,讲究的可不止是冰箱,这厨房裡就有些道道儿,瞧那红铜包裹的几个洗菜池子至今还明光锃亮。
妻却告诉我这几个不是洗菜池,这一熘三个红铜池子,紧头的是专洗银餐具的。
银餐具怕碰怕摩擦所以水池子被红铜包裹。第二个是洗乳製品器皿专用,第三个专洗各类肉食的。瞧见没,那边门边的几个普通水池才是专门用来洗菜的。
怎么样,这家人讲究吧?
转个房间,导游洋妮儿指着一个通顶的大柜子模样的房间让大家猜,瞅着它门上的密码转盘我脱口而出:保险柜!
妻介面翻译,导游亮着眼睛肯定了我们的猜测。
只是,我闹不明白乾吗厨房裡安保险柜?
原来这通顶的大柜子裡是专门放置银餐具的,导游姑娘告诉大伙。只是这像间房屋那么大的柜子,裡边得放多少银餐具呀? !
乖乖朗格隆,煎饼卷大葱,这家主人太讲究了!
结果,讲究的还在后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