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拉条”吃出浓浓的乡愁
梁红星
在阜阳街头,随处可见很多“搁拉条”店,门脸不大,均不装修。店舖前水泥铺地,店主在当街吊起一口大锅,锅上架着用千斤顶改制的压面机,压面师傅把和得很硬的麵团放进机器下,压製成粗细均匀的条条状。这种类似于麵条的麵食随即落入锅内,很快在下面沸水里煮熟,然后放进冷水捞出,这就是故乡阜阳的一种麵食“搁拉条”。
在阜阳方言中,“搁拉”即是搅拌的意思。相传,苏轼任颍州知府时,在阜阳东关结识了一位很有名气的文人白先生,两人谈话甚是投机,除了诗词歌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好吃会吃。一天,苏轼颇有雅兴地对白先生说,来到颍州不到一年,已经吃遍了颍州的大小名吃,能不能带他吃一下从没吃过的小吃呀? 白先生请苏轼书房稍候,自己到村里转悠去了,不知不觉来到一家粉条作坊,他一拍脑袋有了!于是, 白 先生请作坊 老闆弄来上等麵粉,按照粉条的加工流程做出了一种形似粉条的圆形麵条,放到锅裡煮熟,然后捞出放入凉水中过一下,盛进大碗加入芝麻酱、辣椒油、豆芽、香菜、荆芥等调料,做出了一碗麵食捧到了苏轼面前。苏轼闻之胃口大开,即问何物。 白先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便请苏轼用筷子“搁啦搁啦(搅拌)”后再吃,苏轼说原来是“搁拉条也”,从此,“搁拉条”传遍了颍州的大街小巷。
吃“搁拉条”颇显豪放、大气。来到一家摊子旁看到门前总是进来进去的人,似乎每个人手裡都端着碗,似乎分不出哪是老闆哪是食客。你只需吆喝一声:“大碗的,多放点麻酱和辣椒。”立即便有人回应道:“好嘞,裡面请,一会儿就好”!这时,店铺师傅便会抓起事先煮熟的“搁拉条”,放进滚开的锅裡一烫随即盛入碗中,撒上早已备好的熟豆芽、黄瓜丝,淋上麻酱和蒜泥,加入油盐酱醋,浇上辣椒油一调,最后捏上一撮芫荽撒在上面,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搁拉条”便做好了。 “谁的大碗?!”听到问声,你会听到几个人同时回答,这个时候可不要讲风度谦让,只需走到服务员跟前接过碗就行了,但别忘了再说一句:“来碗汤”,便可坐在座位上吃了,别人也不会在意,因为这就是吃“搁拉条”的规矩。
“搁拉条”大都做得粗长,麻酱也都很粘,这时,你需耐心地将面搅拌均匀再吃,这样吃起来才有滋有味,千万不可拉上一根慢慢吃,不然会被人笑话。
吃过“搁拉条”,再喝上一碗用“搁拉条”汤冲的鸡蛋茶,可谓是原汤化原食。如果你稍加留心便可看到,吃“搁拉条”的食客是没有贵贱之分的,在面积不大的简陋店舖裡,既有三轮车夫,又有拉架子车进城的农民,有淑女佳人,亦有西装革履的上班族,所有的食客都会不拘身份大口地吃麵,一边吃一边喝着鸡蛋汤,然后用手抹一下嘴角的麻酱走人。
每次回到故乡,我都要去街口的“搁拉条”店铺吃上一大碗,慢慢地品味着“搁拉条”的滋味,就如同咀嚼着对故乡的浓浓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