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午简况
两个甲子以前的中日甲午战争,简单情况是:1894年初,朝鲜南部“东学党”农民起义。日本驻朝鲜领事馆翻译官郑永邦,代表日政府向袁世凯示意:“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袁世凯向李鸿章转达了日本的“保证”,清廷于是派叶志超、聂士成摔清兵壹仟陆抵朝鲜牙山助戡。日随之即派第五师团八千兵马仁川登陆,随即占领汉城。不久“韩乱”被平,李鸿章按1885年【天津专条】知会日本共同撤兵,然而日不允,反而增兵过万。李知倭人心有叵测,但因“我备未齐”建议撤兵,期望英、俄调停,却又未果。
是时国人、清流一致奋激,望能出兵驱倭。 23岁的“公鸡仔”光绪皇帝初试啼声,在翁同和怂恿下,热血沸腾誓灭岛夷。慈禧也未把蕞尔小邦放在眼里,于是两番下旨催促李鸿章出兵。 7月25日,日海军袭击租用的香港英商太古公司运兵船“高升号”,清兵800人浸死。 28日又偷袭牙山,击败清军。 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宣战,甲午战争正式开始。
日本战略是先由陆军入韩牵制清军,联合舰队则寻机决战北洋水师,得制海权后渤海登陆,直隶平原决战,攻夺北京,得手后更割地兼索银。
大清方略则海守陆攻,但9月15日,五万日军进攻平壤,左宝贵等奋勇抵抗,但左战死后主帅叶志超退至鸭绿江西。日军16日占领平壤,清失全韩。
9月15日丁汝昌摔北洋舰队18舰艇,护送4千清军登大东沟增援平壤。日舰12艘即出行寻衅,17日中午在黄海遇返航清舰,著名的“甲午海战”就此拉开。激战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虽然损失大于联合舰队,但仍存一定实力。只是日寇从此稳握制海权。是次海战之规模、耗时,在世界海战史也属罕见。
清军只好转为海、陆全面防御。 10月24日,日军攻过鸭绿江然后逐步向西南进击。日军另一主力又在辽东花园口登陆,至11月22日前,攻占大连、旅顺。
清军以为日军会随之攻沈阳,进逼山海关、北京,因此云集十万大军于京畿一带。次年1月20日,2万多日军却登陆威海荣成,30日更从威海侧后会同威海港外联合舰队,攻下南帮炮台。 2月1日清军无奈自毁北帮炮台,威海陆上据点尽失。北洋舰队与刘公岛遂陷入日海、陆两军重重包围。李鸿章令丁汝昌突围,丁未执行。北洋余舰在倭寇鱼雷攻击下,被毁多艘,刘步蟾自杀。丁汝昌要求突围,各将不从,也服毒自杀。
2月12日,舰上洋员假丁汝昌之名写降书,尚存12艘军舰以及刘公岛炮台军资器械全部为日军所虏,李鸿章经营十年之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随着辽东牛庄、营口、田庄台等节节失守,“海陆交绥,战无一胜”的清廷被迫求和。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在日本山口县马关,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控韩据台,索库银二万万两,加三千万两赎辽费,等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
二,甲午战败原因
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曾说:“最令人迷惑不解,也最令人感叹的莫过于……“甲午战争”和……,二次大战后的国共决战。这两大战役……的胜败都改写了历史。……也都是该败者战胜,而该胜者战败。”;“更奇怪的还是……,败的一方难免都大而无当,颟顸松散,贪污腐化……。”;“而胜的一方则短小精干,纪律严明,上下一心,如臂使指。处心积累,不眠不休……。其实甲午清朝之败,日本崛起当然是主要外因,然而清末腐败的内因应更重要。
简析其外因:地处东亚外缘的岛国日本,国土狭窄资源贫乏,不甘岛国处境,早有强烈外扩诉求,实属必然。而外扩掠占之首为邻近朝鲜、台湾、库页,继而中土满洲,东亚大陆,最后“雄飞海外”称霸全球,日本千余年来一直发此黄粱美梦也有其逻辑性。
但千年以来,日本西侵这一步,至16世纪丰臣秀吉征伐朝鲜、觊觎明朝均告失败,中土在东亚始终独占鳌头的格局从未改变。然而十九世纪,明治维新日本脱亚入欧,骤然冒起,天皇发御笔信云:“朕安抚尔等亿兆,终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置天下于富岳(富士山)之安。”表明了他称霸雄心。但日本心机颇深,为达目的先避西方强国,专行攻略弱势近邻。更在甲午一役完败清国,完全扭转了这一格局。使日本自甲午至二战之前,政、经、军都以压倒性姿态傲视东亚。硕大个中华孱弱笨拙,只有挨打受辱份儿!
再看其内因:当年大清为抗击倭寇才建海军,为建海军才从赫德掌管的“国税局”每年拨出数以百万两用于购置“硬体”。大清各部财政短缺,唯“海军事务衙门”乃一大肥缺,慈禧却让其小叔兼妹夫醇亲王担任衙门总理。这位光绪生父是当年京城最奢华者,自己贪得无厌对慈禧言听计从,此衙门也就变成慈禧与他的钱柜。 1888年后北洋旧舰日益落后,却再没订制新舰,糊裱匠李鸿章本已筹够六十万两,订购三千多吨最先进英制快舰,因被要求孝敬三十万两老妇人六十大寿。最后此舰变成黄海一战中,横冲直撞损毁清舰最甚的日军主力“吉野”号。
另方面,为慈禧建“颐和园”花费千万两有奇,宫中每日花费过四万两,慈禧私房钱过两亿两,起码可以建十个北洋舰队!然而对于海防这些大清国的东主们却一毛不拔,还要挪用军费。而日本皇后为支持强国,把仅有的一条项链也捐献出来。对比日本,清国本非穷困,只是统治者天都要塌了,还只知肥私,岂有天不让清败亡之理?当然甲午失败有很多原因,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全,余不详赘。
三,回顾甲午目的所在
事实上大清的灭亡是因甲午而非辛亥。回顾、铭记甲午非为冤冤相报。时代的发展,无论中日都不会喜欢再战!何况中华弱势经百年志士仁人拼搏,已大有改观。今日中华,日本若对之有贼心,也难有实行之贼胆。过去百多年日本未能搞垮中华,实现其“八纮一宇”野心,今后机会也基本消失。大中华东亚一哥地位断裂了百多年,只要自己做得好,一哥和平重归中华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以古鉴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深入检讨近期揭发出来的国情,某些军政界人士,利用权势、结党营私、裙带牟利,数量惊人!他们巧立名目、转资他邦,妻儿入籍他国。中国是他们以特权搜刮民脂民膏之地,他国是其黑钱洗白,自由消费享受之邦。这种分子未被揭发前个个是昂昂然国家栋梁,实则对故国早有异心,到那天国家民族万一有难,或龟缩它邦,或转做“精卫”。狡兔三穴,相得益彰,国家民族关卿底事!与大清败亡前“上下交征利”之象颇为相似。对这些现像是有值得赞许的节制打击,不过如今似乎举国摒弃中华文化推崇的重义轻利等基本传统道德。当官只为私利成了普遍信仰,社会寐于历史忘却教训,惧怕“法家拂士”。等于120年前甲午中华民族大败带来的“国亡于腐不亡于外”教训全没吸收。如此以往,如果历史无奈强加我们再来一次“甲午”,客观细致比对一下中日,我们有不败之把握吗?那时候国家民族会如何?这是我们今天回顾甲午要真正回味之处啊。
(10/09/2014;2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