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农是原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业大学的简称。西农于1931年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带头创建。校址西安90公里的武功县杨陵镇张家岗。一开始就建了一座凸字形,主楼3层•塔楼6层的水•电•暖齐备的现代化教学大楼。这座教学大楼在当时的西北是独一无二的现代化建筑。巧妙是它的6楼是自来水的水塔。据说这座教学大楼是德国建筑设计师设计的。它高高的竖立在张家岗上。岗下就是西北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线。你假如座在火车上,5公里以外你就能望见这座大楼。整个校园就是一个大花园。春夏秋冬百花争艳,冬天腊梅伴雪压松柏。美不胜收。一进校门,大路两边4行伞形中国槐,一到春季,满树白花,香味扑鼻。生活在这里的莘莘学子真是太有福气来了!
学校下设实习农场,林场,畜牧场,果树站,蔬菜站,花卉站。建校初沿请了一批留学归来•学有所成的教授,尤其是抗日战争开始后,北平农学院西迁和西农合并,又来了一批著名教授。所以西农的师资力量当时是全国最强的。学院下设农学系,林学系,园艺系,植物保护系,农业经济系,农田水利系,农业机械系,农业化学系,畜牧学系。农田水利系是全国首创。西农的伙食是全国有名的。这当然说的是49年以前。那时候有学生自己办的许多小灶。每个灶都有自己的灶名,如“正灶”,“运灶”等。 。每灶人数20多人到40多人不等。各灶互相竞争,一家比一家吃的好。啦到最后的只得“倒灶”。因为灶员都跑到其他吃得好的灶去了!各个灶都是3天一个“小牙祭”一周一个“大牙祭”。遇到节日更是几十个菜,从下午吃晚上。所以内战开始后,“地下党”号召学生参加“反饥饿,反内战”游行。结果没有人相应。西农的学生说:我们不仅吃的饱,还吃的好;能昧着良心说我们在挨饿吗?
西农为i国家培养了大量农业科技人才。也培育了许多农林牧优良品种。黄河流域种植的小麦玉米良种基本都是西农培育的。这里顺便说一件事:来纽西兰后,在语言学校碰见广州来的易教授,他知道我是西农毕业的,便说“袁隆平也是你们西农毕业的吧!”我说不是,他是西南农学院毕业的。西南农学院是52年由四川大学分出来的,建在重庆。也简称“西农”。袁隆平56年毕业,分配到湖南先在一个地区农业学校教书,后到农科所。在杂交水稻上作出重大贡献。西北农学院在小麦育种上作出贡献的是赵洪璋教授。他在47年用碧玉麦和农家品种蚂蚱麦杂交成碧蚂一号,先在陕西关中平原推广,49年后推广到整个黄河流域,对小麦增产作出重大贡献。
西农一开始建在远离城市的农村,幸运地躲过了40年后的一场大灾难。文化大革命中,毛爷爷突然不满地说“农业院校怎么能建在城市?”有这一句话,建在城市的农业院校都被赶往农村。最惨的要数北京农业大学。本来农业部让北农大并入西北农学院。已经开始了物资搬迁。运到西农的纯羊毛大地毯就垒了满满一间大教室。但不久又变卦了。原来是北农大的头头张维城怕并到西农,他“强龙压不住地头蛇”,权不大了!不停地上蹿下跳,最后敲定北农大不改校名迁到革命圣地——延安。校址选在离南泥湾不远的清泉沟。当地政府指出:清泉沟有地方病,不能建校。张维城说:打几口深水井,人畜不吃地表层水,就不会得地方病。硬是把学校建起来了,不到一年“克山病”爆发,人得病,良种畜禽全部死光。尸体解剖,心脏呈豆腐渣状。这时张维城跑回北京不管了!不得已,最后农业部又在河北涿县花钱建校。文化革命后,才从涿县回归北京。来回折腾,花钱无数。学校也元气大伤。但我的母校——一直矗立在张家岗上。经过80多年的风风雨雨,她更加壮丽妖娆。
201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