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已离开纷扰的人世很久了,他出身于农民家庭。祖父早逝,他得支助我孤独的祖母,童年是在放牛的生涯中度过的。一个偶然的机缘,让他能脱离祖祖辈辈没离开过的黄土地,去到城市学徒,慢慢也能断文识字。父亲,清贫一生,两袖清风,精神上还是不乏追求,看过不少能找到的书籍。他没有留下任何遗产,却给我留下了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有一个家传的铜墨水匣,是他在我考上大学的那年,郑重交给我的,并告诉我,那是学徒时,因勤奋好学,深得大师兄喜欢,出师时,大师兄送给他的。铜墨水匣上方有镌刻的四句铭文:“有酒学仙,无酒学佛;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当时,只觉得这四句话非常深奥,不甚了了。
后来知道这四句应该是两两成句,出处不一。先说说“有酒学仙,无酒学佛”的来历,最早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稼轩长短句》有首卜运算元:
一个去学仙,一个去学佛。仙饮千杯醉似泥,皮骨如金石。
不饮便康强,佛寿须千百。八十余年入涅槃,且进杯中物。
想当年释迦牟尼王子,发现了生老病死之苦,一心想解决这个问题,使人类能跳出生老病死的樊篱。他三十二岁悟道,又弘法四十九年,于八十岁时涅槃了。他究竟能否了断生死呢?释迦好像留下了一个大问题给世人,稼轩为此作此词。这算文字中谈“学仙”、“学佛”与喝酒的关系最早的意蕴来历。
到明朝有位叫陈继儒(1558-1639)的,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他编写的书很多,如《太平清话》、《安得长者言》、《模世语》、《狂夫之言》等一批作品,而《小窗幽记》尤受时人喜爱。 《小窗幽记》均为格言警句类小品文,分十二卷:醒、情、峭、灵、素、景、韵、寄、绮、豪、法、倩。其卷十一曰:“酒能乱性,佛家戒之。酒能养气,仙家饮之。余于无酒时学佛,有酒时学仙。” 这两句大致意思是没酒喝的时候就象佛一样六根清净,修身养性,有酒喝的时候过过仙人般潇洒的生活。告诉我们要学着收放自如。
尔后,郑板桥论酒中说:“酒能乱性,佛家戒之。酒能养性,仙家饮之。我则有酒学仙,无酒学佛。”应该是引用,因为郑板桥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而早在1624年,《小窗幽记》就问世了。后世喜欢化用这两句的人很多,如左宗棠题甘肃酒泉亭:“甘或如醴淡或如水,无即学佛有即学仙”;清人张索懿对联“左壁观书,右壁观史;有酒学仙,无酒学佛。” 清代钱大昕曾自撰联云:“有酒学仙,无酒学佛;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钱大昕(1728-1804 ) 可是个了不起的大学问家,早年﹐以诗赋闻名江南。后入直上书房﹐授皇十二子书。晚年自称潜研老人﹐主张把史学与经学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以治经方法治史。历时近五十年﹐撰成《二十二史考异》深为同时学者推重。曾国藩(1811=-1872)比他晚六年出生,《曾国藩家书》载“予定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法。读经常懒散不沉着。读《后汉书》,现已丹笔点过八本;虽全不记忆,而较之去年读《前汉书》,领会较深。”他认为经以穷理,史以考事。在给诸弟的信中,他还专门谈到读经读史之法:“读经有一耐字决。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其间。”
笔者领悟这“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有三层意思:一是无日不读书也。刚为阳,柔为阴,甲、丙、戊、寅、壬五奇为刚,乙、丁、己、辛、癸五偶为柔,也就是说的单双日。二是指时日相宜。柔日读史,读史以明志;刚日读经,读经以养性。清代的张潮在《幽梦影》中也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三是说心情相吻。当自己浮躁不安,不能平静的时候,就去读些经书,以平心乱,当自己郁闷无奈的时候可以看些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用以振奋人心。我们今天仍可效法古人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法,每天清晨读点哲学之类难读的书,夜晚读些历史书籍,中间下午则读些闲杂书籍。
现在,我又将这方铭刻题词的铜墨水匣传给我的独生爱女,嘱咐她这是爷爷生前珍爱之物,并告其深刻内涵,她说,已铭记在心。我想她将来也会将此传给我可爱的小外孙,让这个在西方文化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一定要懂得些中国文化的神韵与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