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于我是一种奢侈。
现代人与寂寞的感觉大约都十分陌生。滚滚红尘里跌扑俯仰的人们,忙着立业成家,忙着征名逐利,忙着读书、求职、升迁、创业,稍有闲暇,还得忙着鞠幼敬老,忙着购物休闲、社交酬酢、锻炼养生……哪有时间寂寞?
寂寞是一种自我感知。没有人能代替你寂寞。可是现代人还有自我感知吗?电视、网路、微博、微信……一片电子资料传达的嗡嗡嘤嘤泛滥着别人的感受:热门八卦、悲秋伤春、热恋失恋、晒幸福、博眼球、作秀、雷人、追星、卖萌……自我被贬低到只剩一根忙忙碌碌点击键盘的指头,被动的接收和回应、评论尚且忙不过来,哪里还有时间去领悟和感知?
寂寞的感觉是无可替代的。寂寞的前提是安静,是心灵的触角与时间和空间的互动。寂寞的感觉有时急迅如闪电,当细细的雨丝滴到脸上那冰凉一击的瞬间,当夕阳透过云层那一束金光耀眼的炫目,当纵身跃入泳池一刹那的沁入心脾的清凉……寂寞有时又细细密密缠缠绵绵剪不断理还乱,像大漠荒丘莽原,无边无际;像杏花春雨江南,迷漫彷徨;像星空像大海,广漠深邃。又如石火电光,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寂寞时常与孤独相伴,寂寞的感觉也与孤独难解难分,但寂寞毕竟不是孤独,寂寞中有灵性的闪光,有理性的律动,有情感的慰抚与休憩;寂寞是微甜微苦的回味,是大音希声的明哲,是交响曲中的休止符,是被动的感知更有主动的升华。
寂寞是创作的摇篮。很多的灵感来自于寂寞。读书是寂寞的,好书尤其要在寂静中咀嚼再三,才有独得的领受与收获,一大群人一起读书是起哄。旅途是寂寞的,要真正欣赏到一处风景和风物中的精髓,需要慢慢的走,细细的看,静静的品,要用手摸,用鼻子闻,甚至用舌头尝——记得两年前参观福建漳州群山中的土楼,得知建筑土楼外墙的泥土是混合了红土、河沙与老墙泥的三合土,并掺进了红糖、蛋清和糯米浆,当时就非常想亲手摸一摸那在岁月长河中屹立了四五百年的墙壁,用舌头舔一舔,是否还有红糖的隐隐的甘甜?无奈组织者只允许我们站在山崖的观景台上远远俯瞰,不许走近,使我大失所望,至今耿耿于怀!只有在寂寞中,人的灵性才能超越时空与山石、树木和建筑对话,一大群驴友的挨挨挤挤吵吵闹闹只能满足走马看花的虚荣。
艺术创作更是寂寞的。以文学创作为例,第一要有较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第二就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更要远离市尘的喧嚣与人群,不在意人们的批评尤其是追捧。李白仗剑去国,没听说还有同伴;陆游细雨霏霏入剑门,也只骑了头毛驴;曹雪芹著书黄叶村,居然落魄到“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境地;托尔斯泰一生隐居亚斯纳亚-波良纳,俄语意为“明媚的林中空地”,才有了《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和《战争与和平》三部名著;何等的寂寞与定力!如果边动笔边想着如何赚取更多的稿酬,如何召开新书发布签名售书,如何动用媒体谋求聚光和鲜花、掌声……那就只能是写作而不是创作了。
寂寞是一种心境,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对主观的需要胜过客观。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奢侈,有时不期而至,有时孜孜以求而不可得,更不是拿钱能够买得到,不是人人能够拥有和享受的。
如果有一天,你在网上看到一个“白富美”,举着粉红的棉花糖,把自己瞪眼缩腮的“卖萌”照晒出来说:“我好寂寞哦——”,别信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