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寻觅觅“中国梦” ——关于建筑的话题
游子故国重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自是文人固态。参观了古典风格的“科学工业园区”,又感慨系之:建筑美学的“全盘西化”和传统与现实并重之间,道出了一个重大的文化命题。
其实每个回国的华人同胞或多或少与游子都有同感。本人每次回北京都不免慨叹“京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那些夺人眼球的新建筑,猝不及防的强烈的冲击着我这个“老北京”的故乡情结。就以去年为例:那金碧交辉崭新耀目的“前门文化一条街” 、拔地而起雄踞于南二环路上,傲视周遭高层建筑的新拷贝的“永定门城楼”,更有在网上“慕名”已久的中央电视台新址的雄姿——被戏称为“首都第一大裤衩”的便是。
美国城市建筑学家路易斯芒福德有句名言:“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的确,不同的城市面貌、街道景观,是我们区别、认识不同文化最直接的途径。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它承载、凝固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例如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其建筑设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优美的外观,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使它成为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这样的古典建筑艺术瑰宝太多了,被战争和“革命”毁掉的也太多了。
应该是自30年前的“开放”始,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大规模地拷贝西方建筑一拥而上,尤其是地标性建筑,深受西方后现代建筑风格影响,严重挑战着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价值观。记得上世纪90年代,北京长安街上的政府机关高层办公楼以“超前”的姿态纷纷亮相,风光一时,但不久就成为北京人的笑柄,有“新民谣”曰:“海关穿着'大裤衩儿',妇联露着'肚脐眼儿';交通部是'阴阳脸儿':前边一群'盲流儿',后边一帮'老头儿'……”,用北京话中特有的儿化韵读来,更幽默传神——“大裤衩儿”已经屡见不鲜无须解释;“肚脐眼儿”指全国妇联大门前的弧形拱廊顶,实在形象;交通部大楼的色彩被纵向分成两半,前面是咖啡,后面是奶白,如假包换的“阴阳脸儿”;交通部与北京火车站隔街对望,所以“前边一群'盲流儿'”,其后是北京市政协大楼,“老头儿”们个个大有来头!
一个成功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应该让居住该地的市民产生很强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人与建筑之间应该有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例如旧京市民的口碑:“五坛八庙皇城根儿,东单西四鼓楼前”,不仅是古都紫禁城、中轴线的辐射与延伸,更是市井小民生于斯长于斯,在此讨生活、“找乐子”的所在,体现了中国传统城市建筑中和、平易、质朴、亲民等特色,成为旧京文化的渊薮与摇篮,也成为像我这样的京味文化爱好者寻寻觅觅,“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中国梦”。
有建筑师指出,摩天大楼已经成为现代城市里一个很恐怖的存在,这些大楼已经成为权力和资本的纪念碑,和人没有关系。中国建筑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没有经过较成熟的现代建筑发展阶段,马上就突进到各种各样的现代艺术思潮,凸显了官僚与建筑商的品位,乃至历经了一个严重的文化断层以致失范。就如苏州的“大秋裤”、杭州的“比基尼”、深圳的“超短裙”,更有“生命圈”、“阳具楼”等等,其扭曲的审美观备受诟病。
文化在财富和强权面前从来都是弱者。构筑一个文化需要几百上千年的时间,而毁灭它只要几十年就足以了。传统与现代之间一定有传承与弘扬的空间,这也是“中国梦”的另一重要内涵。
15 Nov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