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往往意味着寂寞,众声喧哗掩饰不住众生的寂寞。养生学、气功热、英语潮或者网路黑话之泛滥,都未必是流行的真文化。流行只是时代的浮躁与冲动。它以抱团取暖的方式发挥作用,但却往往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
不过流行可以反映某些真正的问题。流行的机制可以自动地筛选出一大批可供流行的题材来。它们要么在形式上做过改动,要么在内容上“与时俱进”了。总之,是与某种已经被流行所接受过的东西取得了联系。
流行是资本时代的特征。对资本而言,文化本应该是什么样子,本应该以何种形式存在,都不是那么清晰。资本只以它独特的形式——流行是其中一种形式——使文化变成彻头彻尾的与资本的逻辑相吻合的东西。任何一种被资本光顾的文化都可能迅速地走上流行的道路。而这也恰恰是毁掉一种文化的最隐蔽的手段。
它往往直指现时代最直接最外露的审美品味。这种品味不是模式化了的、不动的品味。每个新的流行物产生之前,都会对此前的品味进行着某些细微的突破。了解什么是流行的,便可以了解这个几被模式化的审美框框。
而且更深刻的,任何事物,一旦它不幸地落进了这个框架,它便注定很快被淘汰。因为在这种审美品味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持续地获得关注。也许这恰恰是社会普通审美与知识份子审美的区别所在。后者可以有持续性、持久性,它不会像前者那样跳跃不居、朝三暮四。这也意味着,在很多种情况下,当你试图要咬住某个流行之物不放的时候,你便会体会到一种深深的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无奈——它是那么迅速地被别的流行之物所取代,恋恋不舍而又无可奈何。
很多平台都给我们提供了记忆现时代的手段,网路也不例外。但网路上的流行似乎并不能给人提供什么集体记忆。资讯如同潮水般来去,那些流行的东西就像每次涨潮时的波浪,在具体的瞬间,它都那么真切、那么惊涛拍岸。但日日夜夜永无停息的浪潮,没有人会知道构筑它的哪怕一朵浪花。
沉淀在网路上的各种文化要素,都以流行为特征。因为在资讯的汪洋大海中, 一件事物如果不能成为流行的事物,它便注定要被淹没。不可能所有的资讯都同等重要地显现在每个具体的参与者面前。总有一些凸显出来,而另一些被淹没。
凸显的东西更凸显,淹没的东西更淹没。这与网路本身的互联、扩散结构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哪些东西超越了别的东西而变得似乎更流行。 (流行并不等于重要。事实证明,流行的东西往往并不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反倒是那些被流行所挤占出去的东西。)
就算那些比别的东西更流行的东西,我们也必须对其保持警惕。
比如,它未必意味着社会中出现了什么新情况——以前从未存在过的情况。关注骤然增多,并不意味着它是新产生的。很多时候,情况总在那儿,流不流行总在那儿,不以人的关注为转移。流行最喜欢玩弄沉渣泛起。它擅长借古喻今,翻翻找找一些似是而非的故事,籍由人们的关注,而使得情况看起来更严重更突出。如此看来,被流行抓住的问题可能未必是什么新问题。流行给人的错觉是,它是新玩意儿。
又如,流行最大的风险是把真正严肃的东西掩盖住了。流行是发声者对不发声者的权力的剥夺。就此而论,越是流行的现象,越是意味着别的更重要更严肃的东西被忽略掉了。说什么就等于不说什么,流行什么就等于不流行什么。
再如,人们对各种“流行”实践的热衷,往往意味着能量的消耗。任何严肃的问题,一旦落入流行的逻辑框架,它被别的流行话题取代之日,便意味着人们对它的热情的消散。而在今日,一个流行之物被别的流行之物所取代,是多么容易。
流行最大的敌人便是深刻或深奥。所谓“沉渣泛起”的都仅仅是些可以被肤浅或庸俗的围绕的东西。流行以及流行的主体都是无法经受深刻之重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