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和陶克曾经是我的学生。他们来佛堂听我的免费中文课。那是非常特殊的一堂课,因为意见不和,我的免费课程即将被取消。作为与学生们的道别课,我希望能够在这群洋人的心中留下一点“很中文”的痕迹。
应珊瑚的要求,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下了我家的电话号码。挥泪道别,心里满是惆怅。
没想到,这对老人竟然紧追不舍,一个接一个的电话,要求我去他们家里教中文。因为要照看蔬果店(我们当时在经营的小生意)无暇分身,情急之下我要求晓鸣(我的老公)代替我去上课,他们俩有空也会来我们店里,让我给他们补补课。
我们之间的交往并不频繁,却一直持续着。直到五年后,2013年初,珊瑚和陶克应我之邀成了我们“母语分享”班的主力老师。不仅如此,他们还带来了一群老年大学(简称U3A)的洋人老太太们,每周两次来支持我们的活动。
经过近一个月的实践,发现前来交流的有缘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很好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劝学篇中说得好“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面对这样丰足的智慧财富,自然不肯轻易放过。
渐渐地,我们从简单的ABC教学中提升出一个全新的栏目:学唱中外经典歌曲。通过对于歌词的反复鉴赏和品味,大家对于中英文的领悟都更进了一层。音乐以它独特的魅力淡化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这些歌舞也成了我们这个群体的特殊语言。不分年龄,不分种族,不分性别,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大家都随着旋律融入这份温暖的关爱之中。
而此后一对一的分组教学,更是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一切的学习问题都当场得到解决,在一问一答之中,建立起了一段特殊的“师生情”。
正当一切进展顺利之际,珊瑚和陶克要去惠灵顿度假两周。度假对于洋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就像吃饭穿衣一样,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缺少了两位主力军,我们的活动还能正常运行吗?既然无法预知,也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周一的时候,增加了两位新的洋人老师,这是珊瑚去度假前特地搬来的救兵。因为师生比例不稳定,晓鸣、阿兰和我不得不赶紧充当学生,让老师来教,并在事后赶紧通知更多的华人朋友来参加活动。可是周四,却只来了一位洋人老师PAT。面对十几个华人学生,从未当过教师的老太太比谁都紧张。我也只能摇身一变,站在了老师的位置上,协助PAT教学。
第二个星期一,社区的资讯发布会与我们的活动时间撞车了,为了更好地融入社区,我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去开会,把难题留给了阿兰和晓鸣。当会议进入自由交谈部分,我就匆匆告别了。当我气喘吁吁地赶回活动中心的时候,课程已经进行了一大半,而站在教室中间的竟然是珊瑚和陶克。
因为心有所属,所以身在惠灵顿,却一直关注着我们每堂课的情况。当从PAT那里得知她独自面对十几个学生的时候,珊瑚和陶克毫不犹豫地把两周的假期缩短成了一周。当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周一的课堂里,当他们从随身携带的皮箱里拿出大迭自费筹备的教具的时候,除了一次次深情地拥抱之外,我不知该如何来表达自己当下的心情。
“你当初为什么要免费上门来教我们中文?”珊瑚看着我的眼睛。
“因为我们被很多人关爱着,教中文是我们那时候唯一可以做的事情,所以一切就这样发生了。”晓鸣的回答很简单。
“当年我们接受了你们的关爱,今天我们可以同样来关怀你们的朋友们。”陶克用力握了握晓鸣的手。
原来,种族、肤色、语言这些外在的区别真的不重要,透过表像,当我们直达内心的时候,发现那颗爱心竟然是一模一样的。能让洋人朋友们如此牵肠挂肚,这真是我们华人朋友们的幸运和幸福。
鉴于现有学员们所拥有的高素养,阿兰和我决定在“母语分享”活动中尝试着增加一个新栏目:中英文诗歌鉴赏。每首诗歌,将会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来朗诵,在古典音乐的烘托下,身心都将得到了全面的滋养。原本以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几个文学爱好者即便有心也一定无力,没想到,在大家的支持下,一切都进展得那么顺利。
也许这才叫作“心有所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