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游人如织的剑桥,伊利的确冷清,虽则距离剑桥不过十英里。游客赶趟般的去剑桥朝圣,无暇到伊利观光。像伊利这样的田园风光小镇,在英国多不胜数,比伊利更漂亮更有特色的,也不在少数。文学作品鲜见伊利的描述,只是福斯特略提一笔,话说两位剑大的学生跷课骑着摩托到伊利郊游,返校后不肯认错道歉,被学院开除,“连一个拥抱都没有!”遭受如此恋爱之后果,“冤情”不小。
漫步伊利平淡无奇的小镇,在一片淳朴宁静的低层民居中,一座庞然大物拔地而起,昂然矗立,其戏剧效果真是震撼人心,即使是有备而来的参观者,也会惊讶于眼前的实际所见。这是一座高大宏伟的中世纪诺曼式教堂,与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伦敦西敏寺规模相似,美丽亦不输于她们,且还更早诞生。为何乡野小镇会有如此辉煌的大教堂,这似乎是大众的疑问。
中世纪的英国乃至全欧洲都成为宗教信仰的热土,信奉上帝是每一个人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民众赖以生存的根基,现代人很难想像中古先人对信仰的热诚和虔敬。中世纪的生活严酷而危险,充满种种不可预知的神秘未来,无法掌握的现实命运,不能理解的大自然玄机,不懂医治的身体病痛,难以避免的过早夭折,时时相伴的贫苦饥饿。在那样的境况下唯有信仰是黑夜中的明灯,而由统一的信仰结成的社区,建立的规则,使得大众内心踏实,能安然生存下去。中古时期任何社区的第一个建筑都会是礼拜堂、教堂、大教堂,无论是乡村、城镇、学校,还是皇宫。教堂传送着神的福音,彰显著天主的荣光,是守护信仰的殿堂,是献给天主的瑰宝,因而修建教堂是中古时期的一项伟大事业,是当时所有建筑中最辉煌最气派的杰作。
一般村镇的规模越大,教堂越大,大都市才有大教堂,如果看到相反的情况,那要考虑可能是旧时古都,行政要地或者主教区,伊利是个特例。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小王国时代在伊利终结,现代之不列颠从伊利启航。 1066年,征服者威廉率领诺曼人入侵英格兰,攻城掠地,锐不可当,唯伊利是最后攻陷之地。那时的伊利本是一片沼泽中的岛屿,环境极其险恶,只有“沼泽人”才能在此生存,据说他们像鸭子一样长着脚蹼。伊利到处是巨大的鳗鱼,以鳗鱼计算资产,用鳗鱼缴纳税赋。伊利的名字Ely 来自“Island of eels”。
从1066年起征服者威廉家族统治英格兰大地,到今日君主立宪制度下的伊莉莎白女王二世已经近千年。诺曼人一俟在伊利完成其最后的征服,旋即开始修建教堂。诺曼人是远见卓识的建筑者,从1083年到1375年伊利大教堂修建了三百年。大教堂从不同角度看呈现不同的风采面貌,西侧是高高耸立的方塔,巨石建筑66米高,东侧有小尖塔林立低缓坚实的礼拜堂,北面是呈长方型极有气派的主堂,南面是圆形双塔和十字交叉的耳堂,中央为独特的八角形天窗,高52米,教堂纵向总长度是163米。
中世纪能修筑如此恢弘的教堂真令我们匪夷所思。那时代可没有建筑规划,没有电脑制图,没有电脑说明完成的工程结构分析,压力承重测算,没有钢筋混凝土,没有沥青砂浆,没有现代新型材料,没有起重机吊车机械手,他们所拥有的只是简单的工具,勤勉的工人,石匠的知识和经验,他们只有如醉如痴的信仰,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耐心。一块又一块的方石,垒起层层高塔,奇妙耸立通往天庭,完成那“不可能的任务”。
石材来自50英里外的采石场,用船只运送。伊利大教堂的外观如此壮丽,而内部的精美更胜一筹。主堂有两个,一个长75米,高22米,纵向无尽的延伸。高高的穹顶绘满宗教壁画,光洁的大理石地板镶嵌着图案,与穹顶绘画相映。一排排粗壮的石柱,一扇扇精致的弧形门拱,一面面彩色玻璃花窗,一座座雕花壁龛,主教坛、唱诗班内坛和围屏、耳堂、圣母堂、圣凯萨琳礼拜堂,主教名人灵柩,所有的石雕,所有的木刻,所有的花纹,所有的图案,所有的曲线,所有的天使像,层层叠叠,无休无止,像汹涌澎湃的波涛滚滚而来,人太渺小了,无法承受这千钧之势,顿感被强大的威严所震慑,被神奇的力量所攫取,情不自禁地心生敬畏。
伊利大教堂以这般生机勃勃,永不凋谢的美丽唱出中世纪英国最早最美的赞美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