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杨澜的梦
2001 年,我在国内著名电视主持人杨澜手下作制作总监。总监手下管着好几个制片人,制片人手下管着好几个电视编导,因此我不大不小也是个挺说了算的人物。
杨澜是个很出色的女性。她不但漂亮,有着人人都能感受得到的非凡气质,而且非常爱学习,记忆力又极好,性格温和且善解人意。我总开玩笑说她把所有女人的优点都集中了。更突出的是她有着一般女人所没有的抱负,总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有声有色。她在美国读书时看到美国有个“历史频道”,没有娱乐和影视剧节目,只播历史、人文类的纪录片。于是她有了一个梦,梦想在中国也搞这样一个纪录片频道。
杨澜是个很幸福的女性。她的丈夫吴征为了妻子的梦真是下了血本,投资上千万办起了这个频道,任她的妻子在一张白纸上画最美的图画。杨澜为这个频道取名《阳光卫视》。
于是,《阳光卫视》很快在香港开播。有从美国买来的纪录片,有杨澜自己主持的访谈节目,也有国内自己创作的纪录片。我就被找去领着大家做自己的纪录片。
光从国外买纪录片是不够的,从事金融事业的吴征想的比他妻子要多。除了往里买也要往外卖,有买有卖才是公平的呀。于是他在杨澜的梦里加上一个理想的光环,想把中国的纪录片卖到美国去。
吴征虽是做生意的骨子里也是个文化人。他不知怎么得知美国在中国感兴趣的有三个人物,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毛泽东,还有一个是七下西洋的郑和。于是杨澜下令《阳光卫视》先拍郑和,播出目标不是央视而是美国。因为美国销售纪录片的价格是国内的好几十倍。
这是第一部要打到国外去的纪录片,也是《阳光卫视》把纪录片作为国际商品的第一次尝试。
还没等我确定由谁来担任《郑和》一片的编导及它的创作班子,便得到消息说有一名65 岁前英国潜艇指挥官凯文. 孟席斯曾经在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意外发现了一张1459 年绘制的航海图,图中画有中国的帆船。由此他进行了14 年的研究,遍访了120 多个国家,用几千个证据证明,是中国的航海家郑和率领的船队最先发现了新大陆。他写了一本名叫《 1421 》的书。书中说, 600 年前中国有一位名叫郑和的航海家,带领世界上最大的舰队七次跨洋远航,他早于哥伦布80 年,到过东南亚、西亚和非洲大陆。还到了美洲、澳洲,甚至到了南极。说郑和失散的船只还有漂到新西兰的呢。
2002 年3 月,全球各国媒体都报导了这本书的出版。
杨澜以最快的速度将这本书送到了我手里。书上已被她横横竖竖画了好多道道。可惜是英文,我无法阅读。可书上那些道道告诉我杨澜对纪录片《郑和》势在必得。
一年后台湾把这本书翻成了中文。
南京与孟席斯
很快我又得到消息,中国海洋学会竟把孟席斯先生从英国请到南京,与中国专家们座谈。我二话没说,临时组织个摄制组奔赴南京,先把这个座谈会抢下来再说。
孟席斯先生高大魁梧,面庞红润,一头银发,身着一身黄色西服,配着深色领带,站在投影萤幕前显得自信而气宇轩昂,一看就能让人想像到他当潜艇船长的英姿。他不慌不忙,面对满座的中国专家阐释他书中的观点。他指着一张图说,这张航海图在麦哲伦航海100 年前就绘制出来了,图中绘制出一些南极岛屿,绘制时间比欧洲人到达南极要早400 年。而且这张图还画出了一些南美洲动物,究竟是什么人到过南美洲?按时间推算只能是郑和。
这时中国海洋测绘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朱鉴秋站起来说,仅这一张图不能说明是中国人绘的,因为它的标示方式跟中国的传统标示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孟席斯又说,像在南美洲,中国舰队去过的很多地方,都发现有中国的鸡。鸡不会飞,也不会游泳,所以一定是有人把它带过去的。
这时会场上发出轻微的笑声。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樊树志后来对我们说,这些都是揣测,揣测,没有确切的证据,只是一点点捕风捉影的根据。
孟席斯没有受中国专家的影响,继续说,他发现,在郑和舰队去过的地方,从印地安人血液里提取的一些DNA 样品,和中国的广东人相同。他还说在加勒比海海底,至今有9 艘中国的沉船残骸,他发现了出土的压船石和实物。他还说早在大航海时代在中国皇帝的动物园里就有了袋鼠,而袋鼠是澳大利亚独有的动物。
所有的故事都让会场躁动不安。我好奇的有点傻了,它刺激了我的兴趣。一个想法突然冒了出来____ 看来郑和留给我们很多谜团,如果把片子拍成解谜的过程,我就不信他美国人不爱看。
交上“请战书”
回到北京,一些关于明朝的历史资料把我搞得迷迷糊糊,于是我通过朋友关系请当时轰动一时的《潜规则》作者吴思先生吃饭,他是专门研究明史的。那天他有个家人在住院,我便多点了两个好菜让他带到医院去。吴思先生虽然年轻却有着大学者的气质和派头,我对他真心实意地毕躬毕敬。吴思似乎对郑和的“谜”不甚动心,开口就问我“郑和为什么要七下西洋”?
是呀,为什么,为什么呀?我没想过,于是我反问。
吴思说话声音不大,却让当时的我感到震聋发馈:史书上记载,通过谋反和篡位获得权力的明朝皇帝朱棣,始终为他的王位忧心忡忡,他必须向世界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展示其至高无尚的权力。他一方面耗费巨资迁都北京,动用几十万民工建造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宫和都城,另一方面他决心派一支强大的海军开往各国,把已知和未知的小国都纳入以中国为核心的属国圈。
吴思还说,郑和十几岁被招到宫里又被皇帝阉割成了宦官,作为男人他生命最重要的部分被换成皇帝赐与他的屈辱和自卑,他却用一生的忠诚效忠于他的皇帝。他成功地完成了皇帝的使命,创造了世界航海史的辉煌,可是七下西洋的结果是几乎所有老百姓都被迫提高税金,全国有十三个省要向朝廷交纳特产和珍品,仅白银一项每年就花费600 万两,铜钱大量外流,严重损耗国库储备。第六次远征时国内物价涨了300 倍,几万名官兵葬身海底,数不清的船只在异国漂流。
吴思说完带着饭盒匆匆走了,留下了我和我的思考。
如果按照小学教科书的教导,郑和是个惊涛骇浪中的英雄。如果按照人性的血脉去体验,郑和是个“悲剧英雄”。今天让郑和重新走向世界,必须要有新的视点,绝不是解几个“谜”就能玩起来的。
好在杨澜的电视频道在香港,杨澜的播出目标在美国。这就是《阳光卫视》的魅力。
在国家电视台做了二十多年的电视编导拿了党给予的那么多奖励的我,灵魂深处好像在接受一个挑战,它唤起了自己平静多年的兴奋并有了创作此片的冲动。于是那天晚上我非常开心,因为我决定由我自己来做这部片子的“制片人”。制片人的作用,就是管起节目的定位和具体制作,管起创作中的所有细节。杨澜是我们的老板,我要对她负责。
《郑和》因为是杨澜的重点项目,所有制片人、撰稿人和编导都要由她亲自过问。于是深更半夜我打开电脑,乐呵呵地给杨澜写了一份“请战书”。
《郑和》若要跻身于美国《历史频道》,窃以为应切忌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几十年来由国家电视台培养起来的电视人,很难摆脱这一思想模式的局限,而“阳光文化”具有超越这种思想模式的独特优势。几年来本人在“阳光”哺育下茁壮成长,开始学会如何从个人化和全球化视角读解和诠释历史人物,当然还很不成熟。好在本人周围聚集了一批思想新锐、才华横溢、激情澎湃的文化精英,还有经过多年磨炼年轻精干的编导群体,必能担当这一历史重任。更何况本人天性好动,素来不安分守已,总是好大喜功,所以若把该项目交于本女子,吾将不亦乐乎!
李蕴顿首
2002 年 8 月 15 日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