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海边城镇都是美丽的,海斯廷斯也不例外。英伦大地到此就是尽头,翠绿色的田园风光突然转换为茫茫一片蔚蓝海岸,隔着多佛海峡与法国大陆遥遥相对,碧海蓝天的景色相当怡人。镇上有老城,蜗居在西坡谷地间,蜿蜒起伏的狭窄街巷上都是老房子,大多有几百年历史了,最老的可追溯到都铎时代,两层小楼山墙上黑白木条相间,最新的也是18世纪之前的砖瓦房,通街的老屋一间接一间紧贴在一起,因为山间坡地有限,彼此只能如此亲密。一层楼面都是酒馆食肆、花店、古董店、茶屋、杂货铺,起居在二层楼上,这里的生活相当悠闲,有的是闲暇,有的是时间。
隔着海滨大道是旧码头,今日仍是渔民们出航的港口。沙滩并不无细沙,而是鹅卵石,大的好似鸡蛋,小的就像鸽子蛋。岸边停放十数艘小渔船,鹅卵石滩上晾晒着各种渔具,渔网、绳索、钢丝、铅锤,凌乱地堆放在一起。海滩边有几十间黢黑木屋,又高又窄,如同细杆般杵在那里,外墙涂焦油以防海岸潮气侵蚀,名为“渔网店”,实则是储物屋,这些黑屋是海斯廷斯独特的风景。
沿海滨大道东行是新城区,兴建于维多利亚时代,最抢眼的是1872年开放的新码头,长长的栈道伸向海中280米,栈道上那座异国风情的建筑明显带有海外殖民地色彩。沿街是一长排面海白色建筑,多是酒店和高级公寓,与老城屋宇相比,无疑更时髦。海滩上游人不多,三三两两,几个孩子在岸边趟水,一位年轻女郎趴在滩石上一边儿日光浴,一边儿在读小说,一对情侣并肩而坐,默默地望向大海,一伙亚洲游客正忙着拍照留影。
维多利亚时期海滨度假热潮蔚然成风,海斯廷斯曾红火一时,1930年代达到鼎盛,此后黯然萧条了。海斯廷斯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兴衰不难理解,维多利亚时期工业革命使得城市人口急剧膨胀,重工业污染导致大都市肮脏不堪,海边度假兴起。二战以后,国民迫切需要摆脱战争的阴影,轻松愉悦的生活是大众的追求,棕色皮肤、健美身材成为新时尚,海斯廷斯趁机修建了许多康乐设施,有游艺场、游泳馆、海边迷你高尔夫球场、水疗馆。
虽说英国是个四面临海的岛国,号称有11万英里海岸线,可大部分海湾只有白垩峭壁,海滩集中的南部沿岸,能亲水娱乐的地方少之又少,海斯廷斯西部有海滨名胜贝克希尔和布莱顿。到了1950年代之后,民航班机已经普及,一般家庭也能负担机票费用,大不列颠人开始海外旅游,近处有南法蔚蓝海岸的魅力,远方有加勒比海、夏威夷、美国佛罗里达的召唤,艳丽的阳光,温暖的海水,细粉般的纯白沙滩让英国人真正领略了海滨度假的妙处,而本土海滨差之甚远,英伦阴冷多雨,只有短暂的夏日适合海边度假,海水仍是冰冷的,更不用提那鹅卵石海滩,走上去硌脚,躺在上面像按摩。
英国的海滨度假中心全面走向没落,海斯廷斯遭受的打击尤甚,既不能阻挡海外度假的潮流,也无力与南部其他海滨竞争,只能把昔日人潮如涌,欢声笑语的胜景留在那些白发老人的记忆之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