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气好晴朗.
海伦登上旅游大巴,就大声的介绍说:“我,英国人,在萨尔斯堡这里上学,这份导游工作是我勤工俭学的副业。"
我们静静地望着她。
海伦圆面孔上一双大大眼睛,活泼灰蓝的眼睛上,长长的睫毛弯弯地卷起一丝妩媚,丰润的嘴唇和她爽朗的笑容,处处洋溢着熟女的风采。
只是她的这身服装有点不怎么合体,将她那圆润的身材卷裹得紧紧绷绷,使人禁不住担心她的上衣扣够不够结实?
大伙等待着她下面的介绍,没想到她突然唱了起来:“Doe, a deer, a female deer……”。
顿一下,人们才反应过来了,开始跟着唱:“Ray, a drop of golden sun…… ”。我也被欢乐的气氛感染,不由自主地加入了合唱:“Me, a name I call myself…… ”。
巴士司机响亮地鸣了两声笛,这载着来自世界各地团友的大巴士就准点出发了。
我们旅行团,除了美加英澳第一语言是英文的国家游客外,就是欧盟各国的游客,亚洲客人大概只有一对印度夫妇和我。大家来自于世界各地,一起参加这有着明确主题的《音乐之声》旅行团。 (The Sound of Music---One day trip)。
导游海伦一出场,就直奔了主题。
不知哪位大师说过:“音乐是世界通用语言"。果真如此,大家唱的旋律一样,但歌词五花八门,真是一个调八种词,和声部份更乱。我竭力唱出中国风的努力却被淹没在一片异域风情里。但大家目的明确,那就是追随40多年前风靡世界的美国好莱坞(荷里活)电影《音乐之声》香港译作《仙乐飘飘处处闻》(The Sound of Music)的脚步,怀揣梦想,在现实的世界中,在它的故乡来一次脚踏实地的音乐圆梦之旅。
海伦当然了解大家的心情,一路上高歌不停: Far, a long, long way to run……,"海伦的嗓音浑圆,一入耳就知道她受过专业训练。
旅途中趁她休息嗓子时,我和坐在旁边的她一聊天,果然她是“莫扎特音乐学院"的学生,专业水准可想而知。
后边的游客似乎和我一样,也被这性格开朗的英伦姑娘迷住了,纷纷加入了我们的话题。
海伦说她两年前第一次踏上萨尔斯堡这个小城的土地,就犹如被施了魔法一样,她完全被这里的音乐气氛迷住了,她说等将来读完书,她一定要留下来,就在这里开展她的歌唱生涯。
看来《音乐之声》不只是一个女主角,后面会有一群玛利亚跟着的。
有人大声嚷嚷:“是不是爱上了这里的帅哥啦?"海伦闻言,爽朗的笑了。
看得出她爱上了这里,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是莫扎特的故乡,而是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风土人情,这里的山山水水间,也许真有一位英俊的“上校"在等她也说不定呢。
巴士乘着秋风,在林荫道上穿行,窗外的欧陆风景格外迷人。海伦不忘身份,沿途热情介绍着电影和实景间关系的花絮:
“你们看!"忽然海伦用手指着窗外叫道:“那座山,就是上校和玛利亚带领着孩子们逃走的山脉,可是事实上那山的背后是德国,不是电影中所说的中立国瑞士。"
她做了一个很滑稽的表情,引得大家轰然大笑。
是啊!电影里的角色如果好不容易翻过了山,却一头撞进德国人的怀抱,那,这电影也就太没劲儿啦。
海伦告诉听得津津有味的我们:“这部剧是根据玛利亚所写自传改编的,一开始只是在本地的戏院演出,后来被好莱坞(荷里活)导演看中并买下版权,然后进行修改,修改后叫玛利亚审阅。玛利亚一开始不同意新改编的剧本,事情僵持不下。最后听说好莱坞制作公司为此付了680万美金,终于解决了纷争。"
680万美金? !即使在当前也不是个小数字呵,换成人民币,得,1X6、35…何况40多年前, 大家不由得在私底下窃窃私语。
旁边的印度夫妇显然算不过帐,急忙拿起苹果手机计算,大概汇率复杂,两人竟小声争辩了几句。
“看,这就是你们的特拉普上校的房子。"车一停,海伦欢快的告诉大家。
那对印度夫妇闻听,赶紧收起手机,大家一起落车。
“我们的'特拉普'?准确的说应该是他们的'特拉普'……”看着一众急切参拜上校特拉普故居的金银发族的身影,我随后嘟囔了一句。
上校家的房子在阳光下散发出和谐的反光。现在这里是欧洲城堡饭店,游客止步,大家只能站在湖边欣赏它的风采。电影的拍摄实际并不是用上校家真实的房子,而是电影制作公司自己出资在湖边盖了另一栋房子,但电影中的主要场景都是在这里拍摄的。望着这栋古朴的建筑,上校一家,特别是他的那些可爱的孩子在这里生活的情境一一在眼前呈现,似乎同时那美丽音乐也在耳边回响着。
海布伦宫的宫殿前面的这座白色亭子,大家都很熟悉,海伦即兴拉了一位来自澳洲的小伙子,两人即兴表演起来。
“I am 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这段上校的大女儿和男友的对唱让海伦表演得维妙维肖.
我们一众围成一圈,看着她的表演,不由得沉浸其里,大家跟随着哼唱起来,优美的歌声在这典雅的廊柱间排徊。
歌声不但让周围其他旅行者驻步,还引来了树上鸟儿的和鸣。
回到巴士,海伦更显精神,一段:“I have confidence in sunshine! I have confidence in rain! I have confidence that spring will come again……”脱口秀出。然后,她睁大了灰蓝如海的眼睛,长长睫毛闪动:“谁能告诉我,这段歌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后面一位大胡子游客闻声举手,大声嚷道:“是玛利亚出了修道院时唱的。"
海伦闻言笑了,笑声宛如银铃。
显然,大胡子当年帅哥时也是《音乐之声》的铁杆粉丝,当然,这里每一个人都铁,几乎“铁板一块",要不然也不会铁了心般地追随玛利亚来到这里。
“我们的下一站就是修道院(Nonnberg Convent)",众人闻听,欢快地鼓起掌来。
修道院那红色的洋葱头屋顶可以使人一眼望去就能辨认出来,海伦说:真实的玛利亚就是生活在这个自西元714年修建的修道院中,电影也是实景拍摄的。
我急忙伸出手指,摸摸修道院那斑驳的石墙,大石头硬硬梆梆、冰冰凉凉。一想到崇尚自由活泼可爱的玛利亚,就曾生活在这个阴森的古堡里,我的心头不由得一股凉意袭来。
接着我们来到了圣吉尔冈与沃夫冈湖畔,这里是当年电影里得玛利亚和上校的孩子们生活开始后的几场重头戏的拍摄地。海伦为了重现当年,她用她那得天独厚的嗓音,演唱了好几段电影中的插曲。
我们团中各年龄段的人,仿佛一下子回到当年,纷纷假扮年轻的孩童,返老还童似的随着歌声手拉手围着海伦,就像当年的孩子们围着玛利亚般欢乐地又蹦又跳。
大胡子忘乎所以,欢笑的眼泪都晃出了眼眶。
大家深深陶醉在当年的剧情之中。
显然我们东方人没有他们放纵自己的能力,毕竟中国人比较含蓄,要像他们人前那般人前疯癫,还真有些不好意思呢。
我被人拉着蹦跳了两下就退出了圈外,我还是想欣赏,欣赏他们的文化,欣赏他们的艺术,还有,欣赏他们的性格。
和他们相比,好象与生惧来,我们的文化太过自敛。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能改变我们骨子里的东西,象他们般,纵情山水中能真正地释放自己。
海伦就像一个挥舞着魔术棒的人,使整个团都充满了活力。
我在想,如果身边有一个这样的朋友,一定充满阳光和笑声。
我参加过许多的旅行团,生平第一次遇见海伦这样的导游,她能把大家全部带入角色,好像一场大型舞台剧的演出,每一个游客都参演其中,每一位角色都在尽力的演好自己。
我缓步走到美丽的湖边,湖水清澈得连水下得水草都清晰可见,湖面风平浪静,倒映着美丽多彩的帆船。我不禁感叹着,这里就是莫扎特在欧洲巡演后说得他最喜爱的地方,他的姐姐安娜据说当年也住在这里,终老湖旁。
Mondsee Wedding Church 是上校和玛利亚结婚的教堂,粉红色的外墙绝对是吸引着游客的脚步,人们纷纷走入教堂,原来教堂里外的布置是一个色调──粉红色!
海伦当仁不让,在教堂前面的广场上领头高歌唱起了“结婚进行曲",悠扬的乐曲,回荡在一色的粉红的氛围中,让人觉得好温馨好浪漫。
小镇真的好安静,漫步其中,好像步入童话世界。
在一座古朴的露天咖啡馆里,我们安坐下来,咖啡浓郁的香气在宁静中弥漫,竟让人忘了归处,也忘了身处何地。
环目四望,这里的那些尖尖的哥特式房屋,层次分明,色彩斑斓的散落在原野上,映衬着那远山上初秋残存的积雪,别有一番风味。也许这些刺向蓝天的屋顶,像是指向着天堂,上帝更多的厚爱,便降临在这里了。
再登上巴士时,大家眼前一亮。原来海伦换了装束,她换上了合身的奥地利民族服饰,墨绿色和黑白色相配,非常的和谐美丽,人看上去顿时苗条了许多。
回程的路上,海伦柔声唱道:“….so long farewell auf widersehen, good night….”大家和声着Good bye, good bye….”忘记了太阳已经西缀。
窗外,太阳落在了那座山头的顶尖上,眼看就要堕落。
唉!再好的歌剧,再好的电影,也有曲终人散的时候,想像中,我竟然感伤起来。
离别终于来临,大家依依不舍。
我拥抱了海伦,大家都上前一一拥抱这个爱唱爱笑的给大家带来无穷欢乐的英伦姑娘。
我看到大胡子松开怀抱时,抹一把泪水的手上亮晶晶的。
结束了《音乐之声》探访之旅,晚上躺在床上,海伦甜美的歌声,柔柔的仍在耳畔回响。
今夜,让我在梦中和上校特拉普一家不期而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