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一条街重建了。北京从清代就有“穷崇文,破宣武”的恶噱,现在终于成了历史。正逢“十八大“闭幕这天,和妹妹一起重逛前门。
前门大街始建于580年前明成祖朱棣营造北京城,是明清历代皇帝天坛祭天、南苑狩猎、南下出巡必经的御路,原名为正阳门大街,清中期已是“货如山积,酒榭歌楼,欢呼酣饮,恒日不休”,乾隆皇帝题诗“丽日和风调玉律,彩幡花胜耀天街”,因此得“天街”之美誉。清朝内城是八旗驻防区,汉、回等各族臣民只能居住在外城,即今二环路以外。元明清三代帝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正阳门大街以及东西两侧纵横交错的胡同,不仅是北京中轴线的重要构成,而且是旧京建筑、商贾、会馆、梨园与市井文化集大成的所在,廊坊头条、二条、大栅栏、鲜鱼口、门框胡同、粮食店街……一直延伸到天桥,每一处地名,都曾孕育着一方繁华兴衰,都有著述说不尽的故事。
走过修葺一新的前门箭楼,赫然见一座金碧交辉的牌楼——是了,这就是我从未见过的正阳桥牌楼的复制。建于明朝正统年间的正阳桥牌楼,五间六柱五楼式,是京城最大的牌楼,与正阳门城楼、瓮城与箭楼——即俗称的“前门楼子”合为统一的一组建筑,矗立在紫禁城、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前,尽显皇家威严。这座牌楼屡经兵燹火灾,最惨重的一次是1900年的庚子之变,义和团纵火烧毁前门外老德记药房,正阳门前一片火海,这座牌楼也未能幸免,虽又经重建,最后于1955年在学习苏联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规划中被彻底拆除。它巍峨的身影一直定格在历史照片和老北京人的记忆中,历经半个多世纪,终于按原来的样式重建于原址,于后辈晚生与众多的海外游客,总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新建的步行街,据说是依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风貌,没有悬念的是以现代商业为主打。一座座中西合璧、挑檐筒瓦灰砖墙的老建筑从水泥、大理石贴面中被重新剥离出来,凸显其百年沧桑,见证着曾经的蕴藉厚重。旧京老字型大小纷纷以新面孔亮相:大北照相馆、月盛斋清真牛羊肉、庆林春茶庄、都一处烧卖、全聚德烤鸭店……其中以全聚德修缮得最为气派:门脸是重檐庑殿顶的牌楼式样,金字招牌也是天青地的闹龙金匾——很纳闷什么时候全聚德烤鸭和皇家沾上了边儿?倒是毗邻的“都一处”烧卖相传乾隆私访时光临过,那块御笔亲书的匾额毁于文革,如今老店重张,怎能不借重这位文采风流的真龙天子呢,他的塑像就站在店门口招徕顾客,真有点替这位皇帝抱屈。记忆中这里的烧卖分猪肉与三鲜两种,还有小米粥佐餐,价格实惠,味道也还算不错,现在一定今非昔比了。
越往南走,世界品牌的名店、银行越多,老街重建,整旧如新,白石御路两侧,落地玻璃大窗里华灯溢彩,楼宇间有电滚梯上下,再加上大门前的花坛花架,青花瓷的街灯,仿古建筑加高档商业,是时下城市流行文化的最佳范本。
走到珠市口大街十字路口,隔街相望,珠市口教堂还保留在原地,这座教堂文革后成为崇文区业余大学,后来又改作绸布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在这里参加圣诗班的事奉,圣诞夜礼拜的一曲《圣善夜》独唱,激情澎湃,至今还是我的保留曲目……“当当当”——思绪纷繁之际,一辆有轨电游览车缓缓开来,提醒我“天街”重游到此为止了。
重建的前门大街,与上海新天地,广州上下九一样,都是以重现当地典型的建筑风貌,打造现代的商业、旅游新区,也是当今世界文化潮流。重建总比湮没好,只是抱残守缺如我,总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固执的寻觅着过去的灯红酒绿,市井风情,总是想起林徽因当年悲愤中的断言:“以后你们重建的充其量也是个假古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