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麽突然说起“报应“?请读者朋友听我慢慢道来:
去年末回香港几个月,特别去广州参加了初、高中老同学的一次聚会。有几位已经五十年没见过面了,有些依稀还记得名字,想了很久才能把他们现在满脸皱纹的样子与过去青春亮丽的印象联繫起来。但其中一位莫姓女同学却一看就知道她是谁。因为她一直在同学记忆中印象突出。当年她在班上,尤其女同学中学习成绩出类拔萃,样子长得端庄可人,人缘又好,特别能联繫人。小巧玲珑的身子体育也好,大个子女生百米跑不过她。高考时都以为她一定行,谁知就她落榜了,后来人们都把她落榜的原因归咎于她父亲是资本家,反右时从自己在“解放前”购置的那栋洋楼顶上跳下自杀死亡这个原因。莫同学后来再考了一次,依然不行,只有去下乡,在海南保亭呆了几年,最后与一位广州某工厂的工人结为夫妻,才慢慢“搞”回广州。几十年的沧桑,相谈之下真的不胜嘘唏!
高中时与莫同学就比较“倾得埋”(谈得来),这种感觉居然延续到五十年后的这次聚会。莫同学现在笃信佛教,她与我饶有兴趣地谈到佛教的轮迴报应,可以看得出她对此似乎特别想听听我的看法,我觉察到她似乎心事重重。
她说刚才开车送她来的是她“老公个侄女”,不是她亲生女儿,听来她对两个女儿有较大失落感。她说大女儿小时特别聪明,唸书“好似我”,是他们夫妻心中的宝贝和希望。可后来十四、五岁时,变得非常反叛,并绝然出走,她想方设法意图挽回都无济于事。一下子她无法适应女儿的变化,极为失望,之后母女逐渐疏离,感情变得极不融洽。甚至到了见面如同坡路,一谈就吵的地步,激烈时曾出现女儿动手的场面。大女儿虽然出走,然而有善于唸书的本事,最后成了持证会计师。可是,莫同学说:大女儿对父母家庭的薄情自私依然如故,怨恨之情经常在亲戚朋友中溢于言表。莫同学又说:小女儿本来比较纯真、与父母感情较好,因为大女儿的情况,小女儿也就变成他们夫妻家庭感情的唯一依託与希望。可是也不知何故,小女儿逐渐长大后视姐姐为偶像。后来莫同学发现,小女儿听姐姐的多于听父母的,果不其然不久小女儿也搬到姐姐那裡去住了。有时听小女儿打电话回来,说姐姐怎麽骂他,她要给姐姐交房租,搞清洁,可是小女儿却对姐姐一往情深,绝无因此返回家中的意思。与姐姐不同的是,有时还记得打个电话回家,与老妈子交谈几句。
莫同学说,不知是否由于年纪大了,夜深人静会思量一下一生的得失。想起当年父母对自己特别疼爱,可是当父亲从楼上跳下,躺在血泊之上,形体恐怖,奄奄一息。自己不但没有哀痛之情,反而在即晚就应一群同学之邀出去与之会面耍乐。而母亲在癌症末期,极为痛苦临要离世之前,自己也没有守于床前,直到母亲在医院离世,前去瞻仰遗容,依然没有母女永别的痛苦、更无痛哭流涕,置孝义于无物。莫同学说:中国有百善孝为先之说,而回想自己年轻时就是一个如此不孝不义、冷漠不仁的人,真觉得后悔。现在两个女儿如此对待自己也许就是顺理成章的“报应”吧!?
听了同学诚恳的反思,默然片刻之后我与莫同学说:我相信出于各种原因,很多人对你的问题都会有兴趣或同感,因而去思考这种问题,尤其年龄较大的人。究其原因,一种情况可能是做了自以为缺德不妥的行为,良心有所发现,内心因担心、惧怕而考虑这个问题。另一种情况可能是一个弱者在遭受欺负后,又无法对强者施以相应行动,他或许会有这种“报应”的诉求。但是,这世界究竟有没有“报应”?我们好像并没有明确发现或证明过,做“好事”或“坏事”之后与报应的直接关係。虽然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找到似乎存在这种关係的感觉。不过相信世界上不会有这种一目了然的逻辑关係展现在我们眼前,让你明确感到“报应”与“好、坏”事之间存在或不存在直接关係。
我跟莫同学说,这是一种带“玄妙”性质的问题,我们可以“唯心”地去认可,也可以假“朴素唯物主义”的经验去相信。以你的同学我来说就是属于那种不敢冒然认定这种关係的确存在或不存在,但又总觉得相信它的存在比较“好”的人。因为回忆自己一生的历程,似乎也有类似的经历呢!
我对莫同学说:我不确定,如果年纪大了,发现心灵上有一块因以往这样的或那样的原因造成的“痛楚疑惑”,宗教是否可以开解我们的心扉?不过一个相信报应存在的人,也许会注意眼前的一切都必须儘量做得合理些,因此说不定会对一个人的行为有所自我规范?是耶非耶,那就各有所见啦。莫同学以他五十年前那种眼神瞟了我一眼,说道:“都讲得几有道理!”我们于是为之一笑。
(04/03/2012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