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小姨助养的一位贫困学生从北京的医科大学毕业了。
本来小姨只打算通过“希望工程” 助养这位同学至初中毕业,但这位同学很努力的考上了省重点高中,小姨义无反顾的答应了继续助养。几年后他又考上北京的医科大学,对于助养大学生这样一个变化,小姨自己觉得吃力了, 于是我们的家人都加入了支援,真心的想帮助这位有为的年轻人顺利完成学业。
在我们得知这位努力读书的同学医科大学毕业时,都非常地高兴,曾经翘首企盼其将来的早日成材成为国家栋樑,也为其能很好地完成学业而自豪。
不可思议的是:这位优秀的同学毕业很久都找不到工作,不要说在北京找不到,就是他回到了他的省城也无法找到工作!
正当我们十分费解的时候,小姨告诉了我们她的“重大发现":原来我们这些助养者并不知道,这位同学除了接受助养之外,还在学校申请了大
学的学生贷款,而大学有规定,在没还清贷款之前毕业证会被学校扣留。没有毕业证书的医学生,那自然是找不到工作了。
我们都很费解他为什麽会去申请贷款。
在我们看来,助养的款项虽然不是可以让这位学生豪华的使用,但学费、温饱及适当的应酬娱乐,应该是没有太大的问题。我们家中也有读医科的表妹,助养的一切花费都是这样计算出来的。一开始我们还想是不是这位学生的家中发生了甚麽变故?但小姨说她每年都能收到那学生父母的信和捎来的土特产,他们应该与我们一样对于其贷款的事毫不知情。
这贫穷上进的孩子来到北京以后,怎麽会花这麽多的钱?这究竟是发生了甚麽事情?
本来大家还想查出真像,但小姨这时被查出患了“肺癌",引起了家中的一片溷乱,大家对于助养生这件事也就渐渐澹忘了。
小姨的病情刚刚稳定,她就十分牵挂这位被她助养了近17年的学生:他还清了贷款没有?现在他到底在干些甚麽?是否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但是出乎意外的是,他像是人间蒸发了,离开了学校,手机也停用了,小姨在十分担忧之际,几经周折的联繫到了那位同学的父母,才知道这位年轻人早已离开了治病救人的医生生涯,转而去药厂作销售人员。当然此举也无可厚非,可以儘早脱贫致富,但他既没有为父母打算过,对助养了其17年在重病中仍十分牵挂其的小姨,他一次也没有联络过,完全将以前的岁月遗迹剥离得乾乾淨淨。
小姨感到十分的无奈。
小姨当初助养他时并没有想得到任何回报,只是觉得好像自己又多了个孩子在牵挂,多了份责任在担忧,可面对年轻人的澹然冷漠,还是会有无限的伤感,17年的金钱付出是可数的,但并不短暂的17年的责任、17年的牵挂、17年的担忧,真的如流水一样了吗?
但是,现在的年轻人,连亲生父母都被漠视,他怎会还记得他以前的助养者?
助养,在中国越来越普遍,助养人和被助养人仅仅是钱的关係吗?没有友情?亲情?
有谁在刚参加 “希望工程"的助养计划时,想过会要回报?大家都是想为社会承担一些义务才参与的。但将心比心,如果每个个桉都如小姨这样的结果,还能有更多的人继续参与呢?
不是所有有钱人的钱都是不劳而获的,不是所有城裡人都很富裕,并不是所有人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如小姨一样的捐助者,是在自己节衣缩食的情况下的爱心付出,而受惠者只怀着“不拿白不拿"的心态,没有丝毫感恩,只能让爱心捐助者们寒心。
我们的社会教育是否教导;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的同时,也要有人情有亲情?学会感恩?
古人有云: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事实上不用涌泉相报,只要好比一个不会失掉联繫朋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