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与“天宫”的对接举世瞩目,令人鼓舞,相信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会为此欢欣鼓舞,但鼓舞之后的反思也是沉重的。如同游子一样,我也想到了“文化对接”的命题。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而中华文化的发展却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瓶颈”——如何将西方现代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接”,这个问题从利玛窦、汤若望走进中国宫廷开始,自鸦片战争的炮火硝烟中激化,但直到今天也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令人满意的答案。
几代中国知识分子都在艰难的进行着这种“对接”的努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都是这一“对接”的产儿,但都因先天不足或夭折或畸形。斗胆以愚意蠡测,笼统的讲“对接”等于没讲,真正需要厘清的是,我们应该拿什么与什么对接。
提起西方文化,就不能舍弃其基督教精神的本质,它的博爱、平等、自由、民主,它的基石是对上帝的敬畏、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人性的内在超越和终极关怀。三权分立、市场经济都是这棵大树上的果实,晚清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舍本求末,希望能够摘取果实而砍伐大树所以导致失败的。
而“对接”的另一端,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华传统文化,真正审视起来,竟有很多我们未曾认识甚至全然无知的盲区。
今年看了一部曾在大陆热播的有关清末民初历史大变局的电视连续剧,看完后却令我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作为一位业余研究晚清史并有著作存世的作家,这段历史在我几乎是个空白!极力搜索记忆的结果,我终于明白,这段历史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曾经被一笔抹去,后来有了只言词组也是语焉不详,而今日这类题材的历史专著在浮嚣泛滥的畅销书的汪洋大海中几乎如凤毛麟角。但无法回避的是:这段历史在两种文化的“对接”中有如“开天辟地”,我们今天很多的理论滥觞都是产生于那个时代,然而我们整整一代人对那段历史却等于白痴!
还有,所谓“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什么?要知道传统文化不等于儒家文化,真正的传统包括“儒释道”,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天人合一与佛家的以善为本,这三种文化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成为构建中华民族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道德的根本要素。所以传统文化绝不是一尊孔夫子塑像就能涵盖的,要讲“对接”,首先就要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知道什么是精华,什么糟粕,舍此全是空谈。
如果我们对“走向共和”,对“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了解只是一鳞半爪,整个民族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集体“失去记忆”;如果我们的教科书还在继续制造着众多的历史盲点和假话空话;如果我们的知识精英不能彻底批判和摈弃文化犬儒主义;如果我们的社会大众还跟在某种权威、媒体的声音后面人云亦云山呼万岁,恕我直言,所谓“两种文化的对接”在我们这一代是彻底的Out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