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学医儿子曾和一位印裔同学──他米什同一宿舍,我有时也和他聊聊天。他从懂事开始,家长就宣布:“我家的孩子长大后要做医生。"志愿不能选择,他必须朝着这个拟定的目标而努力。除了上学,温书,在家中开的街角店Corner shop中帮忙,他没有太多的朋友,没有甚么嗜好。刻苦读书是他全部的生活,渴望在家长和亲戚面前出人头地是他最大的愿望。
我儿子他们的医学院中不少的同学都是印度裔。在英国,每5个医生就有1个是印度裔。似乎印度人和中国人都喜欢四师:医师(医生),律师,建筑师和会计师。现在中国人的看法已经有所改变,但印度人仍会为自己家出了个“师"而庆祝、而自豪,印度裔生活在异国他乡,生活在宗教及种族的歧视下,渴望出人头地的愿望异常强烈。
儿子的这位同学他米什,从来不随便在外面用餐,每个礼拜会由家里带上十几二十个大雪糕盒装着已煮好的食物,周末又将脏盒子带回家,再带下一周的食物来。所以每次我在厨房见到他时,他都是在用微波炉翻热食物。他还会严格的遵守他的教规,在斋月时不管多么想吃东西他都会忍着饥饿等到太阳落山才进食,从不偷步。因此,同学们出去喝酒或吃饭在被婉拒几次之后,也慢慢地不问他了。
他米什的交际因此变得少之又少,所以他的时间就都用在读书上了。人们都知道学医是不能死读书的,往往那些理论上好的学生在实践课题上未必也同样优秀。老师们一再强调要医学生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运动。可能因天性或家庭的教育,他米什对社会活动和运动都很不关心,尽管很努力学习,他的学业并不是很好。
我们常从印度宝莱坞的电影中看到男/女主角是怎样的反抗家族中的安排,为了自己的理想不顾一切。可现实生活中,并不那样随意。在伦敦印度的家庭大多都非常传统,笃信自己的宗教,恪守严格的规矩和礼仪,他们自成一体,生活在印度人小区里。大约是在自成一体生活圈中生活,年轻人虽在西方长大,但基本上并没有被西方反叛的性格所同化,多数的孩子基本上都不敢或不会违背家长的意思。
印裔家庭的家族意识非常强烈,家族越大,规矩越多,年轻人择偶范围也必须是相同宗教的印裔,所以范围十分有限。一般都是长辈介绍,偶尔有些自己找的恋人也要家长同意后才可以正式交往。这和而今国内社会对待异性很开放和随便的90后,真有天壤之别。
印度裔的勤劳节俭绝不次于中国人。和第一代中国移民一样,第一代印度裔都很辛苦很努力地改善生活,从不乱用一分钱,他们对下一代的严厉管教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人。他们的习俗是男孩子的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买黄金首饰,每年都买一些存起来,待其儿子将来结婚用。
第二代印度裔虽然比第一代的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但在严厉的家庭管教下,多数年轻人努力读书,努力工作,也颇有成绩。在美国,每6个工程科学家就有1个来自南亚。在硅谷有这样的说法:有1/3的工程师是印度人,有750家高科技企业由印度人经营。
反观中国人,富裕起来的新生代被骄纵宠坏,很多富二代在国外留学烧银钱,炫富耍酷出风头,几年下来连英文也讲不好;更有甚者,骄奢淫逸,狂妄自大,目无法制,电视中“富二代奔驰撞死人不顾而去”,“富二代当街将交警打死”,“富二代发飙拦车掰断民警手指” 的新闻屡屡频发,很多的父母在打拼创业中吃了很多苦头,不愿意让子女吃苦,而生活条件太优越的富二代,往往不思进取、坐吃山空,等家长们想要严格要求他们时,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和印裔的年轻人在一起,你会觉得他们的努力、勤劳、成就,都远远的超过了现在中国的年轻人。
我们中国的家长真需要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