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纽西兰广播电台有时也能了解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这个比上网读新闻或者浏览报纸标题印象来得更为深刻些。人有时能同时做两件事,而且分别做得不错。比如说边听广播边做饭,听的内容记住了,饭还不会烧糊了。
有次听到了一则关于美国移动小房子的报导。说是现在有批美国年轻人爱在公园里或者别的什么公共场所建个活动小房子,十来平米大小,一应俱全的室内设施。这让人想起了中国大城市里的蚁族,他们也住在小房子里面。两者都是因为大房子供应不起。但美国的小房子听起来咋就那么浪漫呢。
后来又从Twitter上连结到了一则西班牙报导,关于北京鼠族的。说是那些年轻人像老鼠一样住在地下,有百万之众。这则报导甚至说,“中国人在寻找配偶方面遇到的困难正对全世界产生重要的经济影响,因为他们减少消费,攒钱以吸引潜在的伴侣。”荒诞背后蕴含着多少辛酸故事。
还听到了一则报导,是有关行为艺术的。英文名叫planking,是个英国艺术家搞出来的名堂。结果被群起而模仿之。这些模仿者扑在垃圾桶上说是为了宣传环保理念,扑在人行道上说是为了提醒人们遵守交通规则,扑在惠莱坞的“W”上说是为了抗议。理由真不少。你觉不觉得有种难以言喻的无聊飘荡在空气里呢?试图用planking这样的行为艺术来获证自己的存在感,似乎证明了人苦苦追求的身份意识是多么的空虚无力。
这次的报导则与研究有点关系。采访的是个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他们在弄一个关于政治人物演讲录的词频分析,视图勾勒出演讲者的话语体系。被访谈者称一旦这项研究成功了,便可以进行政治发言、外交响应方式的预测,本质上是对政府政策的预测。他们对这个研究信心满满。主持人调侃说那美国岂不要感到压力很大了。
词频分析,听起来还蛮有趣的,似乎能够通过人说出的语言来参透人的内心世界。但却忽略了这个事实,即人讲话不仅是个体行为,还往往是社会结构行为。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在体制内便说体制内的话,出了体制则说体制外的话。诸多因素决定了你所说之话的真假,仅凭词频分析似乎并不足信。况且就算你掌握了某人说话的机制,他还不一定按自己说的去做呢。知信行不一致成了另种时代病。我们知道它,也不一定信它;我们信它,也不一定这样说;我们这样说它,也不一定这样做。不是吗?
关于听广播还有一层体会。这个国家的新闻都比较细碎,经常是极其微小的事情都能拿到台面上去说。可见在对新闻本身的判断上,是有国别差异的。为了弥补无话可说的时间空隙,主持人经常重复说现在是多少整点后的几分钟了,或者说距离多少整点还有几分钟之类的话。真是个好时钟。
还有种技巧就是插进某段音乐,通常是爵士乐的那种,也有斯卡布罗集市那种民歌风情的。平心而论,不少音乐选得还挺别致,听起来有怀旧的感觉。此外,报导大量海外信息也成了打发时间的方式,一般引用美国之音或者BBC的消息。严格来说,这可能还不算无新闻找新闻,因为关注海外新闻本身就是电台的分内之事。这儿主要强调“大量”二字。
软文也是种常见的技巧。它指那些时效性不强的内容,今天报导可以两月后报导还可以。比如访谈某个制作女性香水的女老板,或者参观位于纽西兰某地的好莱坞大片外景场地,或者采访某个靠在餐馆打工数年来筹钱出专辑的歌手,顺便也播放几首该专辑里的音乐。有时还去农场录制节目,能听到同期声中鸡鸭的叫声。如此等等。
听这些广播自然也让人关注些太平洋岛国的政治经济,比如斐济、汤加的。在中国国内,电台一年能提到一次斐济或汤加都罕见了。但这儿不同。因为它们是纽西兰地缘政治的重要对象。大国有大国的重心,小国有小国的重心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