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0年9月北京天安门广场立孔子像。
2010年12月11日,第五届孔子学院大会在北京举行。一年一度的孔子学院大会旨在
为全球孔子学院总结经验,密切沟通,加强合作提供平台,从2006年起已连续举办五届。
本届大会为期两天,以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吸引了96个国家和地区和1400位大学校长和孔子学院代表参加。会议期间,还举办了校长论坛、院长论坛、国际汉语教材展等活动。
为此笔者发表拙文《孔子》,探讨孔子学说精邃思想。本文完成于2008年,现略有修改,再次投稿发表,以抛砖引玉。
二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春秋末期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三岁时丧父,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译文:我小时候很贫贱,所以学会很多鄙琐的技艺。)十五岁时就“志于学”,人们称赞他“博学”。孔子“三十而立”,在三十岁的时候开始收徒讲学。颜路、曾子、子路、子贡、颜渊等,是较早跟随孔子学习的一批弟子。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他一生都致力于向统治者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试图通过仕途去实践自己的抱负。在五十多岁时,他在鲁国获得了一个从政的机会,但始终不受重用。孔子五十五岁时,不得志而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他向各国国君宣扬自己的思想,虽有短暂的官宦经历,但因为正值乱世,他的学说不能帮助统治者立见功效、富国强兵,所以统治者们认为他的学说是不合时宜的,孔子无奈,只好在周游列国十四载之后,于六十八岁时又返回鲁国。孔子归鲁后,起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从事教学授徒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孔子在垂暮之年,对自己一生进行了总结:“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违反规矩)。”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后世对孔子的评价很高,最典型的评语如“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对《论语》一书的评价也很高,最典型的如“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我们甚至把孔子的学说称作“仁学”。
《新华汉语字典》(2004年5月版)“仁”,“爱、友爱,同情”。《辞海》(1979年9月版)“仁”,“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说文.人部》“仁,亲也”。本文想进一步探讨“仁”的涵义,从而对儒学的核心作深层次的理解。
在《论语》中有上百处提到“仁”,可见孔子对“仁”的高度重视。在《论语》中,孔子多次从不同角度给“仁”下了定义。
如在《论语·雍也》章中,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广泛地给人民好处而且能救助大家,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吗?”孔子说:“(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事情可以算是仁呢!一定是个圣人了!尧、舜都恐怕难以做到呢!所谓仁,应该是:自己要立身而先树立别人,自己要通达而先使别人通达。能从自身做出榜样,让大家效仿,这可以说是推行仁的方法了。”)
又如在《论语·颜渊》一章中,多处有关仁的问答,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规,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合于礼,这就是仁。有朝一日做到了克制自己,并使言行都合于礼,那么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爱要靠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我想问一下具体的细目。”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东西不看,不符合礼的话不听,不符合礼的话不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吧。”
如何“爱人”?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儒家认为,“仁爱”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最基本的。但儒家的“仁”没有停留在爱自己的亲人上面,对自己亲人的爱,只能叫“爱”,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仁”。儒家认为“亲亲”必须扩大到“仁民”,“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三
尽管儒家思想在“五四”时期遭批判,在“文革”时期被打倒,但是要在世界上找出一
种学说能使某种社会形态维系几千年不变,即使改朝换代也代代相传从而保持这种学说在
相对稳定,恐怕除了儒家思想之外,再不会有其他学说了。以今天的目光看,儒家思想自然
是封建的学说和思想,但是历史地看,尤其是从孔子所生活的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看,儒家
思想的创立及其发展,对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一个大国的统一治理,对人们的思想行为
的规范和调整,确实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以及“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使我们从某种意义上看到了儒家和谐思想的重大价值。孔子思想,作为维系中国封建制度几千年相对稳定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指导思想,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应该可以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当代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养料和精华。我们要建没现代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文化,就应该从传统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儒家和谐思想必须现代化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由于儒家和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不免打上时代的烙印,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儒家和谐思想对今天的社会生活仍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要看到儒家文化不能被照搬套用到今天的社会实际,毕竟时代历史不同了,历史现实的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