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曹操,在脑子中浮现出来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张大白脸,整个一个奸雄的形象。
曹操这张大白脸,这一奸诈无比的形象,被化妆师们勾画出来的,也是被《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刻画出来的。但归根到底,这就是曹操的本质,他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弄成大白脸,一点也不冤枉。
《三国演义》的蓝本就是《三国志》,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晋代人,晋承魏祚,视魏为正统,要说立场,陈寿也应该站在魏的立场上,没有理由刻意跟曹操过不去,故意丑化他。
曹操杀吕伯奢全家的事,十分典型地刻画出他猜忌、奸诈、刻毒的本性。本是吕家要杀猪款待曹操,曹操却误认为是要杀他,从而将一家八口杀害。在明知自己是错杀了好人,却又一错再错,再将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杀死。还说是“我宁负天下人,勿让天下人负我!”
专门害人的人,总担心别人以其之道害他。于是曹操先是放出“人欲危己,己辄心动”的风来,之后他又让一个亲信身上藏把刀接近他,自然因为“心动”,他“及时”地发现了“刺客”的“阴谋”。可怜这个亲信到死也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他还放风说“我眠中不可妄近,近便杀人,亦不自觉”。之后假装睡眠,一个下人给他盖被,他即将此下人杀死。从此在他睡觉时,无人敢走近他。从这两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曹操有多奸,有多诈!
这“有刺客便心动”和“睡眠中杀人”的把戏,是古典名著《世说新语》中描述的。作者是【南朝~宋】人刘义庆,距曹操时代不远,相信所述不假。
至于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篡汉”已是尽人皆知的事。而杀害孔融、祢衡、边让、杨修、许攸、华佗、左慈等人,看出他的残忍。不过天下未定,用人之际,他不能滥杀。假如在他手上实现了统一,兔死狗烹,帮他打天下的那帮哥们没用了,肯定都要成为他曹操砧板上的肉。
当时的魏国,道德方面起引领作用的无疑是曹操。所谓上行下效,他丞相与大臣之间,肯定是你猜我忌、机关算尽。人算不如天算,于是既生了你曹操,为何不能再生司马懿?有你曹氏父子“老奸”在先,便有我司马父子“巨滑”在后;有你曹氏父子“篡汉”在先,便有我司马氏“篡魏”在后。于是操、丕死后没多久,曹氏父子辛苦经营起来的天下,便落入司马父子的手中。正是由于曹氏、司马氏道德的败坏,尚功利而无操守,不重名节,使社会失去道德的皈依,才开启了其后晋朝一代颓废、堕落、斗富、空谈的国风。
与曹操形成对照的是蜀国的刘备。桃园结义,结识关羽、张飞,后又有赵云、马超、黄忠等一帮干将,个个忠心耿耿。刘备与他们之间肝胆相照,既是君臣,也是兄弟。关羽一度与刘备失散,不得已投靠曹操。曹操待之甚厚,上马金,下马银,官拜汉寿亭侯,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当他得知刘备下落,此时刘备正如一个丧家之犬,既无兵马,也无土地,前途一片黯淡。但他仍念及当年结义之情,给曹操留下一封书信,封金挂印,之后千里走单骑,投奔刘备而去。这是何等的义气,真地是感天动地,义薄云天!
诸葛亮念及三顾之恩,毅然出山,辅佐刘备南征北战,定西南,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后来白帝城托孤,君臣之间那份相知、相得、相信的深厚情谊,感人至深!依着曹操的处世哲学,诸葛亮守着个半傻子阿斗,最有篡权的条件。然而诸葛亮牢记着刘备托孤之情,尽心竭力,辅佐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何等的忠心,何等的义气!
有人说刘备是假仁假义,这种说法既浅薄,又无耻。你想想诸葛亮以及其手下那一大帮人物,个个都不是非等闲之辈。就说这诸葛亮,足智多谋,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高智商的人物,如果刘备虚情假意,玩阴谋,能骗得了他吗?
上面谈及曹操、刘备等人的道德。可魏、蜀争斗的结果,到底是魏把蜀灭了。
这事不假。谁胜谁负,取决于谁强谁弱。曹氏也好,司马氏也好,品德差归差,可并不是没能力,更不是混球一个。在建设国家这一大政方针上,并不出昏招,不会弄得民生凋敝,民不聊生。而在战争中,却又能诡计多端,出奇制胜。人品坏,并非不能成功。这样的例子很多,就说希特勒,短短的二十年,在第一次大战的废墟上,竟然建立起如此强大的德国。再说台湾的阿扁,连战、马英九一帮人,竞选中怎么也不是他的对手。不受道德的约束,敢于无耻,成了阿扁克敌制胜的最大优势。要不是台湾宪法的限制,相信阿扁在“总统”的位置上做到死,也无人能与他争锋。
五十年代,一些历史学家揣摩上意,掀起了一股专门为作风强悍,品德有亏的历史人物翻案的风气。所涉及的历史人物有秦始皇、朱元璋、武则天、曹操、商纣王等。在这期间,著名学者郭沫若写了一本新编历史剧《文姬归汉》,是专为曹操歌功颂德的。文革中,这位老先生又写了一本《李白与杜甫》,就更加不堪了。
其实对于历史人物的品德分析和功过分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尽管各自都可以三、七开,或者搬弄一个手指头和九个手指头,但二者不能掺合,不能搅在一起。品德是品德,功过是功过。一个医生不管救过一千人、一万人,但如果他既是强奸犯,又是杀人犯,功、罪也是不能相抵的。
与染上政治臊气的历史学家们相比,我更相信街头上的说唱艺人,稗官野史的作者,以及传播这些历史八卦的民众。他们没有与政治的瓜葛,没有功利主义的缘由,也就没有动机去刻意歪曲历史,掩盖历史的真实。他们对于历史及历史人物的解读,比起一些御用学者、历史学家们,要正确得多,准确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