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奥克兰举办书法展览,展览中十几幅韩国朋友的作品,引起了来此参观的各界朋友的兴趣。韩国朋友的书法,刚劲有力,那一个一个汉字,更彰显出朝鲜民族一千多年来,与中原华夏民族基于同文,同字的深厚的文化情缘。
说起韩国民族的文字,那也是说来话长。原来朝鲜民族并没有文字。大约西元三世纪,中国的文字传到了朝鲜。这种以一定的符号,便可以将语言,资讯永久地记录,保留下来的东西,对于还处于比较落后状态的朝鲜民族,无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于是,他们把汉字的“音”和“意”一并“拿”去,归“我”所用,成了朝鲜民族的文字。史称“吏读文”。“吏读文”与汉文是完全相通的,这对于朝鲜更直接,更方便地接受汉文化,促进朝鲜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但这种文字,用来表达朝鲜民族原有的语言,有一定的难度。在下层民众之间推广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吏读文”长期以来,只有在官吏,知识份子之间流行。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正是这漫长的一千余年,汉文,汉字连他的文化,习俗进入韩国,成为韩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自然反过来,韩民族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直到了1446年的李氏王朝世宗皇帝,为便于社会下层人民识字,他找一帮知识份子创造了由28个字母组成的韩国文字,称为“训民正音”,也称“谚文”。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韩文,便是这28个拼音字母按照上下左右的次序,构成的不同的排列组合。
据称,韩文是一种很不错的文字。起码对于下层人士识字,普及文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这种文字也有一个极大的缺点,即是所有的同音字,文字的书写都是一样的,既易混淆,对于文字后面那种微妙,深刻的意思也难以理解。这种情况与我们中文拼音化所遇到的窘境是完全一样的。中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赵元任先生用一相同的音编造了一段很有趣的短文:
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 ...。
全文共98个字,所有字用拼音文字书写都是“诗”,显然无法区分,无法理解。而韩文改革后,也必然会遇到相同的困难。例如在韩语中,“故事”,“古寺“,”古辞“,”枯死“,”告辞“等一些词发音完全相同,书写自然也完全一样,在文字上也就完全无法区分。
“谚文”创造出来后,在推行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还在于文人士子,官僚士大夫阶层,对于光辉灿烂的汉文化,那种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了地深厚的情怀。时任集贤殿副提学的崔万里即上疏反对:
... ...。自古九州之内,风土虽异,未有因方言而别为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类,各有其字,是皆夷狄耳,无足道者... ...。历代中国皆以我国有箕子遗风,文物礼乐比拟中华。今别做“谚文”,舍中国而自同于夷狄,是所谓弃苏合之香,而取螳螂之丸也,岂非文明之累哉?... ...。
从此段文字可以看出,他将韩国自创文字看作是“舍中国而自同于夷狄”的自甘堕落的行为。正是由于贵族,官员,士大夫阶层的抵制,“谚文”自创造出来后,长时间内作为二流文字只是在妇女,平民中流通使用。
说来惭愧得很,“谚文”在韩国被“扶正”成为官方文字,完全是由于中国的落后。时间是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进京之后。此时中国腐败不堪,一败再败,曾经是如此强大的中国,如此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在韩民族中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由于汉字,汉文化对于韩民族的影响,汉字在韩国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真正完全摆脱汉字,还是在二战结束之后。由于此时半岛上已经分裂为两个国家。由于政权的性质不同,两个国家分别以不同的步调实行了去汉字化。北朝鲜有金日成的权威,没有别人说话的余地,不用三下五除二就在一切场合下,抹去了汉字的任何痕迹。而在南韩,由于民众尤其是学人对于汉字的留恋,使得支持纯韩文和反对纯韩文的人势力相当。而执政者也因人而异,态度有所不同。致使政策摇摆不定,因而去汉字化的过程走得也就相对曲折。具体地说,1948年,韩国政府颁布“表音文字专用法”,规定在政府档中使用韩文,但仍可兼用汉字。而在非官方场合,仍可使用汉字。直到1970年,当时的朴正熙政权,下令废除汉字,学校教育中只教授韩文。而再到1980年,广告,路标中的汉字才被删除。
笔者写到这里,实在感到痛心和悲哀。韩国整个去汉字化的过程,恰恰是我中华民族一步步衰败,堕落的过程。一九七○年韩国与汉字彻底断裂的年代,我国正处在革命的歇斯底里亢奋之中一个把自己的经济搞得濒临破产的民族,一个把自己几千年的精神偶像 - 。孔子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的民族,一个十年来只弄出八个样板戏的民族,对于周围其他民族,还会有什么辐射力,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文化事业也有了一定的恢复。于是2005年2月,韩国政府宣布,在所有公文和交通标识等领域,全面恢复汉字的使用。
然而今天我们与韩国进行比较,在任何方面都比人家落后了一大截。别的不说,就这文化影响,我们对人家几乎没什么影响,而韩国几个电视剧,却是“一江春水向西流“,横扫中华大地!
昔日已矣,来日犹可追。中华文化对于周围及世界的影响,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强大,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强大。只有中国强大了,只有中国的大学成为世界上最拔尖的大学,只有中国的文学,电影,电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普遍欢迎,热爱,中国的文化才能谈得上对世界的影响,对世界的辐射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