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
在“三记”中,《岳阳楼记》 集写景,议事,记人于一体,语言铿锵,气吞山河。如果说《桃花源记》是写宁静的田园风光,《醉翁亭记》是写风壑云泉,饮宴投射,则《岳阳楼记》是写变幻的天象物形,奇妙的四时迁异,有惊涛骇浪,有浊流婉转,更有人情哲理。短短四百余字,却是一篇传诵千年而不衰的雄文。如果说桃花源记和醉翁亭记是一曲慢三步,则岳阳楼记是狐步舞,甚至是quick waltz 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这一段大体介绍了洞庭湖的雄姿。但是“前人之述备矣”,还用得着我老范(仲淹)说吗?于是话锋一转,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同样的洞庭湖,在从巫峡到潇湘,也就是从巴蜀到湖南的广大地区的文人墨客的眼里,对物象的感情,是各不相同的。
阴雨天从岳阳楼上眺望长江,只见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引起作者思乡之情,忧国忧民,感时伤事,悲从中来。但是作者并非为自己而悲哀。这与后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获得舒适的环境而高兴,不因为个人的困难处境而沮丧)是遥相呼应的。
笔锋一转,登上春暖融融的岳阳楼令人心旷神怡:白天只见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夜景更是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作者的忧国悲悯之心一扫而空,转而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所有以上这些描述,都是为作者全文的结论做铺垫。先是以描写从岳阳楼眺望洞庭湖的景色入手,写人的心情随着景物的变换而变换,引出作者的忧乐观,进退观,以忧为主,“进亦忧,退亦忧”。作者是一位有作为,有抱负,有政绩的重臣,他写此文并非在观景绘景,而是十足的借题发挥。慨叹“今不如昔”(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一种手段),借古人告诫今人。最后提出了自己的为官原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最后提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是全文的核心和高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想象,若是天下为官者都以此为座右,贪污,官僚,横征暴敛之风将一扫而空,政治的清明将指日可待。
少年时听老师们讲解《岳阳楼记》,总觉得老师们认为说范仲淹是在宣布自己的为人原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说他自己。其实不然,他分明是说“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意思是说,他是在探求古代人、也就是他的先人们的思想感情,他认为他以前的仁人志士都是那样的,他鼓励自己要努力做到这一点,同时他又婉转地说这样的人到他的时代已经很难得了。因此他感叹说:“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唉,这样的人很少啊,我和谁一道呢(到那里去找这样的人呢) 典型的“今不如昔”的情绪。
然而范仲淹自己也知道,这不过是他的理想而已。
以四百字的文章,写出如此气势磅礴,思绪万千,跌宕起伏的文章,实在是大手笔。
宋代的朝臣中文人学士很多,如王安石,文天祥,陆游,欧阳修,苏轼等。范仲淹的文章相对不是很多。因为他政务繁忙,戎马倥偬。正因为如此,他的文章短而有力,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引起读者深深共鸣,任何一个读者读了这篇《岳阳楼记》之后都不可能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