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如梦如幻,令人热泪盈眶 东方客
“如果给我三天光明,我会把第三天留给博物馆,因为在那里,会有世界的光明,会看到世界的未来和希望。”——这是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在1893年以抚摸方式参观芝加哥世博会后,在她的传世名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写的。假如海伦还活着,她一定会千里迢迢来中国抚摸上海世博会的。不!她早已重见光明,不必再抚摸了。当她见到今日的世界果然充满光明和希望,她明亮的眼睛里一定饱含着欢乐的热泪。
世博梦是全人类的梦。中国早期改良主义代表人物郑观应也提出过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可是那时的人们却把这个主张当作“危言。”1910年,青年作家陆士谔创作的幻想小说《新中国》曾虚构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是被人当作虚无缥缈的梦。可谁能想到,昔日郑观应和陆士谔的梦,在100年后的今天成为事实了。当年以诗泄愤的郑观应不必长歌当哭了。故人祈求的新中国巳经崛起,上海已不是昔日被世界列强分割的上海滩。今天的上海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已是一个拥有1,900万人口,有30栋200米以上的高楼,有750家跨国公司在这里发展。将有7000万人参观世博园,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这些数字都是破世界量记录的,这值得中国人自豪。自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以来,世博会巳有159年历史,举行过40届世博会,上海世博会却是世博会历史上的里程碑。
上海世博会向世界坦然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中国人,真实的上海。上海世博会将使人们享受到“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和谐。上海有辉煌的过去,随着邻国经济强势崛起,上海的地位一度落后。中国的和平崛起震动了世界,也震动了上海,上海人开始重塑梦想。有位科学家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徐匡迪在任上海市长时,就有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准备。世界媒体评论说,中国就是“机遇”的代名词。世界只要给中国一个机会,中国总能给世界一个惊喜。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一个让外面世界对中国有更清醒、更直观、更真实,更具体的认识、体察,从而得以更好地交流互动的平台,也是为两岸关系终结敌对,提供一笑泯恩仇的条件。台湾在40年前,1970年参加日本大阪世博会后不久退出了联合国,从此再没有参加过世博会。这次上海主动邀请台湾参展,体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所说的“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 终结两岸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两岸同胞共同目标,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责任。这次台湾众多政要参加上海世博会,为抚平历史创伤带来了积极影响。吴伯雄称参观上海世博会“是最好的学习机会”,他对台湾40年后首次重返世博和实现台湾馆、台北案例馆和震旦馆的三“馆”齐下,感到远超想象的高兴。吴伯雄说,“这是和平代替对抗和互相拉扯的转变带来的好的方向。彼此来往越多,隔阂就越少,这种交流对两岸关系的作用是正向的。” 宋楚瑜表示,上海世博会将很多元素集合在一起,为人类未来规划了美好的愿景,整个上海世博园都透露出浓厚的文明气息,让人钦佩,给人启迪。
连战说,5年前,国共两党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为两岸同胞和子孙后代做出了一个正确决定,只要我们继续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扩大交流合作,就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内忧外患、贫弱的中国,只能在梦中办世博,而上海世博会却能在世界经济尚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影响中举行,为加快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一个重振信心与勇气的机遇,获得了各国称赞。在过去一百多年里,举行的40届世博会全是在发达国家举行的,中国只参加了12次,举办世博会还是第一次。回顾历史痛定思痛,看今天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伟大的中国终于站上世界舞台前沿了,海外游子感到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