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逝世了。这是祖国和人民的巨大损失。钱老光辉的一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他。
钱学森先生热爱祖国,对中国航天事业付出了毕生精力,做出卓越贡献。钱老为人谦虚,生活朴素、品格高尚。他曾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他不但不爱钱,对荣誉、地位、待遇也淡泊视之。他坚持不题词、不当顾问、不参加游山玩水的会议、不出国、不同意特意为他建房子。在万元户已算是富有的年代,他把自己获得得200万元奖金捐献给祖国西部沙漠治理事业。他在不为名,不为利,全力奉献,不求索取的崇高心态下,得享九十八年高寿。
祖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国民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大大加强。这一切都是有目共睹,无可争辩的事实。我们在为祖国的强大感到无比自豪的同时,不应固步自封,盲目乐观,只要稍懂算术除法,将国民经济工农业总产值除以十三亿人口,其人均占有数,在国际上排列还是个穷国。我们还必须正视我国目前存在的足以制约进一步向前发展的种种社会问题。兹摘其大者而言之,比如,决不能忽视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严重分配不公现象,如果说,过去有关媒体报道的“中国0•4%的富人掌握了中国70%的财富,在亿万富豪中,高干子弟占91%”是报道不实,就算存在统计上的误差,若把上述数据折半计,将其倍增倍减变成“中国0•8%的富人掌握中国35%财富,在亿万富豪中,高干子弟占45•5%”也将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贫富差距。想想看,几万亿的35%的绝对数是多少?若为少数人所占有那该是多少个和绅(王+申!)啊!要知道,收入分配的不公,贫富差距的加剧,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如果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指导下发展成这个局面,相信连原提议者也始料所不及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说过:“中国不患贫而患不均”,笔者认为“中国既患贫,更患不均。”
再如中国社会的屡禁不止的贪污受贿现象,如触发了广大民众极大的愤懑,若不加以有效的制止和改变,任其发展下去,轻则会导致干群关系的紧张,重则足以影响社会的稳定。窃以为,如果当官者都能言行一致,加强自律,以钱老的高风亮节作为镜子,照照自己,以钱老的做人准则要求自己,(当然加强法制是个前提),社会的不良风气定能得以改观。
上面是国家之大事,也不是我们能轻易做到的。但悼念钱老,我还联想到一些“小事”,即有关情操的问题。我不无遗憾的看到,在弹丸之地的岛国,在发行量不大的报刊中,也存在文人一些轻薄现象。我们先作出这样的统计分析,纽西兰人口四百二十万,华裔约占4%,即16•8万。奥克兰人口120万,就算华裔聚居较多,也只占十万人,这十万华裔分别由大陆、港澳台以及越南、新加坡、马来亚等东南亚等地方的华人组成,在其中老人、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又占有相当的比重。而奥克兰的华文报纸有不下四、五分之多。由此观之,平均每份报纸拥有的读者数量不会太多。听说报纸的发行量相只当于中国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厂报”。可是有些写作人却为占据一个栏目,不遗余力做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事。好像并非出于弘扬中华文化,丰富华人文化生活。给人们的印象:好像纯粹为了个人扬名?或因为老了领了救济金太空闲无事可干?个人扬名也非不好,可交给读者的总要有点新鲜可读性文章吧?感觉上翻来覆去空洞无物,肚子中的“水”都快挤干了。是否真的有这么多读者喜爱呢?如休息一下,充电后再来,是否会对读者大众不无好处呢?上面种种疑惑全是错的吗?
此外,在奥市某些报刊中还存在一种现象,有些写作人可能恐怕读者不认识自己,在其 “专栏”中不厌其烦地显示自己容貌。男女都有,中年者如是,老作者也深好此道。如每期配上精彩文章,也许还好一点?当然这都是写作人自己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只要报纸老板认为可以就行。况且,也许真的会有那么多读者不见作者就一天不舒服?如果如此,就恕我多言。这种新西兰特有的现象,不说我看过的大报没有,即使翻遍各地小报都是难得一见。这种现象,用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期间撰写的对联加以描述,就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闲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如有言重,衷心希望衮衮诸公见谅。不过,今天我悼念钱老,不是敢于要求诸位像钱老那样有高尚、超脱俗气的高雅气质,但是对照一下钱老的谦虚、谨慎品格,总应该有值得我们借鉴或共勉之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