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月30日某报,北岸市市长路边方便的新闻列头版头条,并有照片为证,看来不会有假。
堂堂市长,在路上撒尿,这事确实不大体面,更与市长的身份不符。
可是换个角度想一下,他市长也是个人,在路上憋得慌了,一时找不到厕所,在无人处方便一下,也不是什么了大了不起的事。再换一个角色看一下,如果这路上方便之人,并非北岸市长,而是自己的儿子(顺便说一句,笔者今年67岁,从年龄上讲,当北岸市长的老爹也算够格),遇到此种情况,我肯定会原谅自己的儿子。特殊情况特殊地解决一下,也不是不可以,总比尿到裤裆里要好,假如强忍着憋出病来,那就更糟。
那么,是不是这报纸上的文章批评错了呢?也不是。相反,我倒觉得报纸上的报导文章写得很好,很客观,很中肯。对市长这样一个公众人物的行为,做客观、公正的报导,正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至于群众的反应,那是群众的事,也是群众的权力。有人以此为由,要求市长下台,我觉得有点小题大作,实在不应该。这就扯上本文的题目了,应该宽容!对这件小事,即便是发生在市长身上,也应宽容!
放下这件事不谈,我倒想谈谈华人老人“随地吐痰”和“说话高声”的问题。
先说随地吐痰的事。在国内,随地吐痰的事确实比较普遍。但来到新西兰的华人老人们,随地吐痰的事确实也有,但也确实不多。据我十几年的观察,我见到洋人(只讲大人,不讲小孩),随地小便的次数,比华人随地吐痰的次数还要多!当然这仅是一个表面的假像,并不说明两者发生次数的真实的比例。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吐痰动作很快,不易被人察觉;而小便总得折腾一会儿,极易被人发现。但不管怎么说,华人老人随地吐痰的事,肯定有,但实在说不上严重。
而高声说话的事情却比较普遍。这也因为说话者对于自己说话高声,缺少羞耻感,罪恶感,以至于在公共场所,仍延续过去习惯,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嗓门,引起Kiwi朋友侧目。这种情况确实并非个别,也给华社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对于这一不良习惯,确实应该多说一下,大家都要注意,改掉这个坏毛病。
不是我故意找茬,我也说一说其它族裔人士的坏毛病:开着高音喇叭在马路上飚车;Party开到后半夜还大喊大叫;到处都是涂鸦;到处都是废酒瓶;电话亭、Bus站的玻璃经常被砸……这些到处可见,比比皆是的现象,哪一样都比华人的随地吐痰,高声说话严重得多,触目惊心的多!
严重也罢,不严重也罢;洋人也罢,华人也罢,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宽容加批评。宽容是宗旨,是出发点,批评是手段,是方法。目的是让有错者知错、改错,使新西兰各族人民的质量得到提升,使新西兰的人文环境得到改善,使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得更加和谐,更加快乐。
对待洋人的毛病,我们批评的很少。我以为,也应该给以适度的批评,以表达我们的不满。也向一些人表明,缺点人人有份,别光把两只眼睛盯着我们。你们的缺点的性质比我们严重得多,造成的危害也大得多。不过批评归批评,也还要宽容。毛病改起来谈何容易!你就说这涂鸦,这醉后乱丢酒瓶,乱砸公共设施,这些全世界洋人都有的毛病,怕一时半会儿也改不掉,我们还得容忍着点。
自然,对待本族裔老人“吐痰”、“高声”这些坏习惯,以及偶然发生在华社中的其它负面新闻(犯罪除外),也应基于宽容的原则,给予善意的批评才对。事实上,过去对此批评得不少,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由于爱之深,也就恨之切,出于维护本民族尊严考虑,一些人说的话重了些,尖刻了些,似乎不大宽容。有时甚至把乌龙当事实,批评错了,这个情况以往也是有的。对此种过火的或错误的批评,我以为也应宽容对待,被批评者应该理解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