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巴马访华以前美国驻华使馆发布了一款关于美国总统首次访华的纪念海报,海报中奥巴马的中文译名更正为欧巴马。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一个国家的驻外机构为自己的总统发布中文译名,我则认为不但必要,而且应该形成制度,并值得各国效仿。
除了日本人的名字有自己的中文外,其他国家的人名翻译成中文时基本上是音译。音译有两个问题,(一)同人异名。因为中文同音字多,音译时容易产生同音不同字的译名,比如:奥巴马在台湾是欧巴马,昂山素姬在台湾是翁山素姬,阿罗约在台湾是雅罗育等等,同一个人的中文译名在不同的地区判若两人。(二)近音尴尬的译名。外文名字中有的音节在中文里很难呢找到同音的字来代替,只能用相似字或音节来翻译名字,就容易产生尴尬的名字。例如,新西兰总理名John Ken {名John (音jiang) 姓 Ken(音ki)},本来是个普通而好听的英文名字,但他的译名是约翰.基。由于中文里没有与“ki”同音的字,就译成了“基”。但这个译名看上去那么别扭,叫起来则是另外一个人,与本名大相径庭。我个人认为“蒋.肯”更接近他的英文名。
鉴于中英文译名中存在的差异,每当有新总统上台时外交部门考虑发布一个标准的中文译名就十分有必要。各国政府的华裔因素和懂中文的人士日益增多,为自己的元首谋划一个通顺的译名不是件困难的事情,何乐不为?就像澳大利亚懂中文的总统陆克文,他的英文名字Kevin Rudd,是他自己将多音的姓Ruud简译成了单音的“陆”,中文名字就成了好听、好叫的“陆克文”。
美方更正奥巴马的中文译名,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西方各国的领导们在与中国打交道时开始考虑到了自己的名字形象,这是一件好事。遗憾的是我在读国内有关欧巴马访华的有关报导时,任然是“奥巴马”多于“欧巴马”。这么一来中国不能“令行禁止”的坏习惯也因此昭告天下,也算是”城门失火,殃及鱼池”的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