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城市都有一两条自己本城的名街。这些名街风格异趣,各具神采。有的繁华时尚,有的壮丽辉煌,有的古典优雅,有的悠闲舒适,有的以人文古迹著称,有的以民俗特色见长。街道是一个城市的坐标和门面。街道上鳞次栉比的华厦,琳琅满目的商场,霓虹闪烁的橱窗,川流不息的人群,都展示了一个城市的品位和风貌,诉说着城市昨天的美丽,今朝的风流。
没有哪个城市像北京一样,有这么多条通衢大道。北京的大街独一无二,举世无双,宽阔疏朗,气派非凡。深深佩服当年元大都的设计者,他们应有怎样博大的胸怀,高远的见地,才能在一片苍茫的冀北平原上描绘出这等壮美的城池。今天的北京已成为超过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城市范围发展到五环六环以外,城市的繁华程度也不亚于东京,纽约和香港,北京的二环之内仍很好地保持着元大都和明成祖建制下的旧城格局。大致呈方形的宫城,皇城,内城,和矩形的外城依然线条清楚,格局分明。横平竖直的大街,东西南北方向垂直交叉,在上空俯视,看到的景象是大街就如棋盘状。
北京的大街不仅极具视觉的美感,还有很好的使用功能。在帝制时代,这些平整宽绰的大街适合皇家的马车招摇过市,适合达官贵人的轿子前拥后呼;如今,适合阅兵式,仪仗队这类大型庆典活动,更适合城市高速发展,不断扩展所带来的车水马龙。2009年国庆期间,我被北京的大街彻底迷住了。这些年来也曾数次北上京城,可没有哪一次有这般震撼和迷醉,这是一种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和心神上的极大愉悦。北京的街名本身就具有一种气势,与其他的城市不同,不叫什么“青藏路”,“四川道”之类,就是某某大街,像“王府井大街”,“前门大街”,“阜外大街”“朝内大街”,“鼓楼大街”,“西单大街”,透出皇城脚下的气度,尊贵雍容,一幅沉静严谨,气定神闲的风致。
今天的北京大街整修得焕然一新,干净利落。两旁的绿化带种植着国槐,垂柳,杨树,松柏,一列列等距离排开,像士兵一样威严肃穆地矗立,和大街的气派浑然一体。两侧的现代化楼宇也不是高瘦秀拔,耸入云天的那种,一幢幢方正宽大,横向的宽度修正了纵向的高度,也就有了非常庞然的感觉,再加上多为青灰深啡的色调,更显得巍然林立,气象不凡。我的眼睛被北京大街这种人工安排之美,规划之美,开阔大气之美所牢牢吸引。
北京的胡同是另一番景象。要想体味老北京的韵味,最好看看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曲折狭窄的小胡同,七转八拐,像一个又一个迷魂阵,让人大有找不到北的感觉。元朝就已经有了胡同的记载,到了明代,北京的胡同已达到上千条。随着城市的扩展,有些胡同和四合院现在已经拆迁了,仍有一部分保存了下来。
北京恢宏的大街象征着皇家尊严,纵横遍布的胡同四合院代表着平民化的生活,使这座三朝帝都有了更踏实,更质朴的味道。虽然在旧时代,这些胡同和四合院有些也曾是贵族府第,富商豪宅,甚至是王府宅门,现如今大多是平民大杂院了。偶尔还可以从长草的屋檐,残破的门楣,斑驳的台阶,磨损的石狮抱鼓上看出昔日的规制模样,揣摩出旧时主人的官位等级。实在的,这些往昔华贵的四合院,大宅门由于年久失修,多户合居,大多颓败了。
胡同的名字最是生活化,像菊儿胡同,灯草胡同,绒线胡同,柴棒胡同,金鱼胡同,米市胡同,井儿胡同,扁担胡同,花枝儿胡同,羊角灯胡同,烟袋斜街,南锣鼓巷等等,想象着这些名字用语调顺溜,儿化音很重的京腔京韵说出来一定非常有味儿。
徜徉在北京的胡同,偶尔从洞开的大门或者虚掩的门缝中窥视,那些横七竖八的加建小房屋把院子塞得满满当当,几乎看不出原来的格局,原先美丽的四合院一幅面目全非,残旧破败的景象,即便如此,在游客的眼中,胡同和四合院仍是古色古香,充满情趣,是市井人家原汁原味的生活,是老北京的风俗画,而身居其中的住户则未必有那些诗情画意的感觉,也许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