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货真价实,史诗般的"主旋律"电影。生活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和不关心政治的华人朋友们也许心存疑惑,何谓"主旋律"?一般来说,当一部电影被贴上
"主旋律"标签,说白了那就是一部为执政党的政策做宣传的,不是从商业角度考虑的电影。这么一讲,你还想看吗?不过"建国大业"这部电影,我建议你还是值得去一看。
电影直接描写的是中国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三年国内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改朝换代。这样激烈的政权更迭战,自然是艺术家们津津乐道的创作题材,只可惜,由于人们历史观的局限,表现出来的作品,要么苍白无力,要么古板说教,真正好的作品凤毛麟角。人们也因这类作品过度程序化的疲劳轰炸,产生了逆反心理。在这样的艺术生态环境下,有人还要从操旧业,逆流而上,偏要炒冷饭,不能不佩服他们的魄力与勇气,因为他们所面对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
"建国大业"的创作者们非常聪明,他们知道再走老路,必死无疑。
那么,怎样才能"柳暗花明"呢?
首先,他们避开了以往直接描写战争的旧套路,另辟蹊径,武戏文唱,以中国各党派政治协商为主线,将战争推到背景,精细地刻画了各个政治势力代表人物对战争与和平的认知和相互的角力。人物内心的描写及政治代表人物的对决,使这部电影更具有戏剧冲突性和可看性。而且,当观众通过这部电影回顾当时的人们为中华民族的团结,为中华民族的民主进程无畏奋斗,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是具有何等的现实意义。影片淡化了战争,更清楚地显现出貌似强大的国民党政府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在战场,而是在民心向背。正像电影里蒋介石在撤离中国大陆前所说的那样,国民党是败在自己的手里。这句话意义深远,回味无穷。
在艺术手段上,"建国大业"的导演们,大胆地启用了明星阵容手法。几乎囊括了中港所有的明星,这是任何一部电影所做不到的豪华之举。导演们心里清楚,在这个时段,在这个题材上,任何一位大明星都无法拒绝这样的诱惑,他们心甘情愿地不收酬劳,义务演出,并以此为荣。诸位,请不要低估中国演员们的爱国觉悟,包括在台湾的演员们。
一般评论认为,启用明星演员是从商业角度考虑,意思是,我这瓶酒质量不怎么样,换个精致包装,做做门面,吸引更多的眼球,也许销量会好起来。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我却不这么认为,其实这是导演的精明之举。作为一个导演,他们心里明白,电影是个视觉艺术品种,故事的叙述是靠画面的衔接和演员的表演来完成。画面的内容,镜头的运用(如蒙太奇等),演员的一眼一眉,一举手一投足就是无字的文章,无声的话语。很多深刻的内涵就是靠画面和演员的表演来体现完成。因此演员的表演功力至关重要,一个好演员可以在同一时间内用眼神和表情释放出比平庸演员更多更复杂的语言来。这就是明星的魅力所在。因此,谁不想自己作品里的演员都是好演员,个个精兵强将,工作起来既省心,拍出来的产品质量又高?可是由于题材的限制,经费的制约,导演的美好的愿望往往达不到,只好退而求其次。而"建国大业"却没有这样的烦恼。题材好,演员又愿意不收酬劳,天下有这等的好事,何乐而不为?于是,你看到"建国大业"的每一个角色,上到主要人物,下到跑龙套的几乎都由明星们包办。事实证明,明星们参加演出不仅不收费,而且角色无论大小,一概尽心尽力,哪怕是几秒钟的镜头,都铆足劲儿将戏做足,力求达到最佳完美由于他们诠释角色的功力与魅力充实到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故使观众从头到尾看得津津有味。这个电影之所以好看,和明星们的精彩演出是分不开的。
两个半小时在不知不觉中过去,眼盯着银幕上的演员表,仍觉意犹未尽。一些明星们几秒钟的闪亮表演历历在目。孙红雷的中央日报记者,陈凯歌的冯玉祥,陈宝国的周至柔(国民党空军司令),姜文的毛人凤,陈道明的国民党稽查队长,王宝山的解放军战士,葛优的解放军团长,范伟的炊事员等等,正是这些优秀的明星们出众的演出,使整个电影戏剧性的发展更加充实,更加饱满。
感谢"建国大业"的编剧,导演们。感谢那些具有爱国心的明星们。你们拍了一部真正优秀的"主旋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