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奶奶,总是一身素洁的布衣布裤,浑身上下利利索索、纤尘不染;头发纹丝不乱,梳到脑后攥成一个发髻,用发网罩着;绑腿打得整整齐齐;白线袜总是白得耀眼;迈着一双小脚,整天忙里忙外不识闲。白天的时候,家里人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就剩奶奶和我,奶奶就把我的小竹椅搬到厨房,边干活边看着我,有时跟我说说话,有时给我唱个歌,有时熬一碗甜粥给我喝。记忆中的奶奶,总是那么整洁、勤劳、慈祥。这种印象是如此的深刻,
即使当我长大成人,娶了媳妇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仍然习惯把家和厨房联系在一起,一提起家,总要想起跳跃的炉火、冒着水汽的水壶或蒸锅、温暖的厨房和炉灶前忙碌的奶奶。在我内心深处,一直固执地认为:一个有着冷锅冷灶厨房的家庭不会是一个温暖的家。
记忆深处的依恋日前被唤醒,源起于一个聚会。之所以被邀请参加,是因为我在电台AM1593频道主持的“文化茶座”里客串了“跑堂的”。早听说该电台的老板是马来西亚华人,一直无缘相见,借着聚会的机缘,或能聊聊电台和“文化茶座”的发展。
甫一进门就被墙边的一张老旧的中式木制长椅和藤编的圆形茶几以及饭菜的香味所吸引,不期然的,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奶奶和她的厨房,相似的是温馨体贴的味道,家具的选择和布局让我有种回家的感觉;不同的是中西合璧的风格:开放式的厨房、齐整的吧台、洁白的洗手池、低垂的吊灯、墙边的钢琴。宾客们在不很大的空间里自觉不自觉地按着主人的功能分区,依着自己的品位三五成群,低声细语。再一转头,
看到墙边的白板上写着几个字:奶奶的厨房开张了。啊,原来这个厨房正是叫做“奶奶的厨房”,真是贴切得很哪。
正在品味记忆与现实,一名女士迎了上来。携我同来的朋友介绍说,这就是林淑荔女士,电台的老板。林女士扎一条蓝底碎白花的头巾,眼神清澈平和,话语温婉。寒暄几句,我迫不及待地问到:“林女士,为什么您给这个厨房起名叫'奶奶的厨房'呢?”林女士莞尔一笑:“我是个做奶奶的人嘛,早已经退休了;而且我们几个帮厨的岁数都不小了,都是奶奶级的人了嘛。”言罢招呼另两名正在吧台前忙乎的人过来,
介绍给我说:“这就是我们的大厨Eric和妻子Sally,以前在马来西亚的槟城做厨师,有20多年经验了,做马来西亚风味的菜肴很地道的。这次'奶奶的厨房'开张,我们想,除了供应马来西亚风味外,还提供西式餐点,这样多样化一些。”
四五道菜肴冒着热气摆在了吧台上,旁边摆放着各种调料的瓶瓶罐罐小碟小碗,香气扑鼻而来,看着这些色彩缤纷的食物,我早已口齿生津。 Sally从锅上直接端下了热气腾腾的笼屉,打开纱布一看,里面是一层层极薄的面饼。我也顾不了许多,即刻拿了一张面饼,放在盘子上,按照Sally的指点,放上生菜、切碎的鸡蛋饼、鸡肉、豆芽、拌好的沙拉、切成小块的泡椒,抹上马来西亚风味的甜酱和参巴辣酱,把面饼卷起来塞入口中,
一股奇香直入肺腑,而辣椒的刺激更让我胃口大开。别人还在精工细作、细嚼慢咽,而我已着手制做第二张春饼了。林女士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笑着问:“味道还习惯吧?”我说这种吃法很像我小时候在北方吃的春饼,每年春季的时候我奶奶总是给我们做这个,还专门有个名目,叫“咬春”;好多年没吃了,今天又吃到了,感觉很亲切。林女士说你还可以尝尝用鸡蛋饼做的春饼,浇上咖喱汁,味道不错的;又夹了一块咖喱鸡给
我,说你尝尝这个,味道保证跟别处的不一样。
稍后端上来的是马来西亚风味的面条,我们把咖喱鸡盘子中的咖喱汁浇在上面,再拌上炒好的蔬菜、调料,鲜香滋味,一言难尽。林女士介绍说这些都是“娘惹”菜肴,综合了甜、酸、香、辛辣等多种风味,是马来西亚最特别、最精致的菜肴了。我问“娘惹”这个名字怎么来的?林女士说“娘惹”是指中国人和马来西亚人通婚的女性后代,男性则称之为“巴巴”;“娘惹”们从小就要学做烹调,菜式融合了中餐和马来菜的美味,
注重各种香料酱汁,以味道香浓为特点。
饭后的甜点则是紫米粥,与我家自己熬的不同,粥面上浇有专门熬制的椰子汁。舀一勺放入口中,甜味绵长,后味悠远。大家喝了后连呼过瘾,纷纷打问熬制的方法。
好不容易林女士坐了下来,大家一聊,我才知道,原来林女士也是“华文文化沙龙”的一员,平常也喜欢舞文弄墨,这次《送你一片云》集子里就有一篇林女士写的小说-----《林家的房子》。我环顾一圈,感叹道:“这个厨房更像是一个私人会所啊,不知道下次我可不可以约几个朋友来此品尝?”林女士笑说当然欢迎了,我们本来就是要用这个厨房来为大家服务的嘛;如果需要特别口味,可以提前预约;如果是来品尝马来风味的,
我们这里有功能表,来了可以现点;目前我们只在周末开放。说到这里,林女士站了起来,手指指着屋外,我们要把最外间临街的房间改成西式咖啡馆;中间的那间房子改成中式茶馆;而这间屋子就是一个私家菜的小饭馆,只是这间房子,一次就可以招待2、30个人呢。
我不禁神往:室雅何须大,主雅客来勤;从此以后,奥克兰又多了一个有特色的、有家庭温馨气息的聚会场所了。而且,在此不仅能吃饭会友,还可以欣赏环保题材的小型舞台剧。林女士资助了一个学生团体,这个团体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用废弃材料制作道具,演出环保题材的剧码。
离开“奶奶的厨房”,已是华灯璀璨的时候。我带走的,是对美好食物的印象,是寒冬中温暖的体会,更多的是对林女士办电台、支持环保活动等回馈社会行动的赞许和真诚的祝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