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由“和统会”秘书长黄乃强(游子)先生倡议的“奥克兰两岸同胞汉字座谈会”。虽然因事中途提早离开,也有不少感触。
游子先生是印尼华侨,早年回大陆就学于著名学府南开大学,改革开放之初到香港,曾参与早期电脑处理汉字的研制工作。根据游子先生的年纪,他当然经历和感受过当年印尼政府排华、禁用华文等情况。出于一个海外赤子之心,一个曾经感受过中华文化被贬斥甚至亵渎之悲伤的人,又由于他所学的专业,由于他谋生中从事过的事业。这一切也许就是促使他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热爱中华文化的原因吧!更使游子先生对汉字的观点,
没有把繁体视为“非我族类”,同时绝不排斥简体。这样持平的观点,如此拳拳之心,实在值得我们赞许、支持,而不必对之有任何疑惑。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今天的汉字的确出现了两个有差别的“体系”(这种称谓不一定准确——因为笔者绝非专家)。在中华同胞之间为此有了争论,有时还非常激烈,甚至很容易政治化。
以至今天人们谈及中华文化,论及汉字往往深挖历史缘由,寻找最细腻的根据,你赞成“简”;他赞成“繁”。都能说出各自的理由而都不能说服对方。都改变不了目前现实情况,也改变不了对繁简的各自应用。人们都有类似经验:由于事物的两面性,许多事情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尤其涉及到时间长、过程复杂又带有政治色彩、与众人有关的事情。你可以暂时用权势甚至武力把对方压服,但一旦对方翻过身来,只要没有了这一压力,
他还是要坚持自己的见解!
几十年以前,中共的外交政策就提出著名的“求同存异”一说。也因为贯彻了这一原则,取得了不菲成效。即使称为一国之内的问题——意图解决两岸问题的“汪辜会谈”不也是依此原则才有“一中各表”吗?不正是因为国民党重新上台之后,再次确认“一中各表”才有了今天两岸良性互动的开端吗?
所以“求同存异”也就成了有理智人类的明智选择。解决台湾问题,包括“繁、简”的争论,需要的正是这一原则。尤其目前左、右两岸的领导人均希望遵循人类和平解决问题的原则。更何况以目前的电子技术,如南太兄引自维基百科的陈述:“简繁虽有差异,然常用汉字的个体差异据统计还不到四分之一。加上电脑技术和输入程式的迅速发展,两种字体的距离不是越来越远,而是越来越接近,所以两岸的识正书简,或者识繁用简等等,
都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两岸各有不同的人研究出动态组字这新兴技术,这技术简单的来说,就是藉由资讯科技重新解放汉字原有的生命力:任何汉字都可以由基本的百来个字根(也就是汉字的字母)以二维编码的方式即时合成为汉字,简单的理解,就以前面的中央处理单元来说,可以形声的原则创新单字:「电心」,既有效率,且本身表意,学过百来个字根的,就可以知道它代表什么,再赋予一个读音(通常与心同
音),如此这般以此类推,就可以一次解决汉字形音义以及成本高的等等问题,使汉字与西文站在同样的资讯平等点,甚至因表意的特性比起西文更占新时代资讯处理的优势。 ”可见一切分歧都会迎刃而解的。
今天;我们有“一中各表”,其实两岸主流都不排除希望最终“交汇于一个中华民族”。
还是今天;难道我们就不能“两体并存”而希望最终“交汇于整个中华文化”吗?
如果把上面两句话抽其精华,放在一起就变成:
一中各表,交汇于一个中华民族。
两体并存,交汇于整个中华文化。
我们远涉重洋,却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为中华每一件事沥血呕心,实在可嘉也很必要。虽然我们也许感到:好像冥冥之中,有某种力量在带领社会前进。例如:文革时期谁能想像到今天中土的景况呢?人类只要学到了先进的理念就能反败为胜!聪明的后人总会解决困难,历史定能磨炼出合乎逻辑的结果,上帝无疑会给我们合理的定夺!人们有时就没有必要什么都那么担心,以致什么都有意无意涉足插手了。 (19/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