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行使用简化汉字的时候,我已经上了高中,可以说,所有繁体字,可都认识。但提笔写字,有许多笔划多的字,比如郁郁丛丛,比如窳觎,鹬鸵鸟,就记不清晰笔划了。
我还看到台湾绿营的陈水扁、蔡英文书写的时候,有许多字,并不是繁体字,而是简体字。他们口头上反对大陆改变繁体字,但他们却都书写简体字,由此,我赞成使用简体字,反对使用繁体字。
我原来是坚决支持使用简体汉字的理由是,小学生学习简体字,可以节省一年小学阶段的学习。用这一年宝贵的时间,可以学习别的科学知识,多么好啊!
后来,我看到台湾马英九提出“书正识繁”。就是只要能够认识繁体字,但是书写时,可以写简体字。繁体字是中华民族历史一脉相承,可以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防止韩国申遗。看了马英九的主张,我的思想有了变化。
最近,在湖南长沙举行的第五届两岸经济文化论坛会上,我看了蒋孝严在闭幕式上,宣读了会议达成一致的文件。对繁体和简体字的看法,才有了新看法。
蒋孝严说,要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共同传丞和弘扬中华文化。
两岸使用的汉字属于同一系统。客观认识汉字在两岸使用的历史和现状,求同存异,逐步缩小差异,达成更多共识,使两岸民众在学习和使用方面更为便利。鼓励两岸民间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
支持两岸学者就术语和专有名词规范化、辞典编纂进行合作,推动异读词审音、电脑字形档和词库、地名审音定字及繁、简字体转换软体等方面的合作。
发挥双方的优势,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同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促进中华文化在全球传播。
我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久有耳闻。她有独特的个人魅力。于丹说:“文字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生成的,不管我们认什么字写什么字,都是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文字本身只是一个符号,最后要达到的是文化的传承和人心的沟通。”
有记者问起对于两岸合编辞典的看法,于丹称,两岸在语言沟通上有一些辞汇正在相互渗透,没有什么根本的分歧。语言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有很多是舶来语的转化,有些是新的辞汇,如果有一个大辞典的合编,会更进一步推动沟通,最根本的是人心所向,即使是在语言不通的地方,如果你有足够的热情,你的微笑你的手势,身体语言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沟通。
“两岸合编大辞典是不折不扣的好事,一定能起到推动的功能。这不是根本性的手段,最重要的在于人心。”
去年的中国人大与政协(简称「两会」)会议上,宋祖英、黄宏等21位元文艺界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我觉得他们的提案值得参考。
如果认识简体字,现在中国国内的小学课本可以不改,让娃娃们继续轻松学习。但是,要让孩子们知道,我们还有繁体字,将来逐渐长大,逐渐学习更加复杂的繁体字。推动中华文化在全世界传播,促进中华文化在全球交流。我把小学生们先学习简体字,逐渐学习认识繁体字,归结为“书简识繁”,和台湾马英九先生的“书正识繁”主张的精神是一致的。
2003年7月30日,我在《纽西兰周报》上发表了一篇小文,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文章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天,我和西北大学杨春霖教授聊天。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笑话。一位博士生正在写论文,去请教导师。导师说,你可到图书馆把《后汉书》找来看看。这位博士生去了图书馆三次,都是空手回来,说:没有《后汉书》。导师奇怪了。最后他亲自带着博士生去。到了图书馆,顺手拿出一套,说:这么多,怎么说没有?
原来,西北大学图书馆的《后汉书》都是繁体字,连这位博士生也不认识。 ”这位元博士生只认识简体字《后汉书》,不认识繁体字《后汉书》,当然在西北大学图书馆找不到。
当时,是把博士不认识《后汉书》当成笑话讲的,
所以,我赞成“书简识繁”。简体字和繁体字,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都是正体。只是应该先简后繁,难易后难。
以上是个人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