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郭富城的最新力作,且不要说观众看得汗毛直竖,心惊肉跳透不过气来,连演员郭富城自己在每场演戏之后,都会做噩梦。除了有些镜头的感官刺激之外,情节也是曲折离奇,观众自始至终脑子里出现一个个问号,不知道每一个剧中人下一步会怎样。一个天真可爱,一直偎依在妈咪身边的五六岁的胖娃娃突然声称自己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了,只是患了“不老症”而长期被养在幼儿园里,又被错误领养。天方夜谭!你信不信?无独有偶,
另一个人患了“早衰症”,为了报复世道的不公,做出许许多多残忍的事情,又如何能以常人的思维来解读?
残杀无辜,已是令人发指,而杀人不用枪打,不用刀砍,不用绳勒,不用毒药,却非要用一把电钻钻透人的脑袋,胸腔,腹背,一个个钻洞联成一线还要构成设计好得图案。这不是肆虐狂又是什么?
这样一部影片有人喜欢看吗?有人敢看吗?有!而且不少。在香港首映,仅星期六周末一场,全港票房创五百七十一万港币!这其中必然有它的原因。用导演李屏宾的话说,他相信人的内心中确实存在着“empathy”——他说一般都把它解读为一种仁慈的热心。但是他说他也确实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恶”,它可能带有极大的摧毁性。很少有人提到这种“恶魔”的狂热。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
仁慈的人只是一种包装——这里包装不仅是指装作慈善,而是说所有人的行为都是某种美化过程,甚至是一种表演。
影片杀人犯探测一个人严重压抑到接近崩溃的时候的心理状态。李屏宾希望描绘一个好人在转变为“人渣”时是如何行事的。他要揭露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恶魔。
故事就是在这样的构思下展开的。警局督察翁凌光眼看就要即将晋升警司,接到一起残忍的凶杀案,翁凌光在追缉凶犯过程中发现,每项证据均把嫌疑指向了自己。他在调查中受到攻击,受伤后治疗中患上了失忆症,对自己过去的事情全然想不起来。凶案案发地点都在是自己家附近、案发日子都是自己休假的日子、甚至在案发现场找到的电钻,竟是自己的!在迷茫中他陷入精神崩溃边缘。惶惶不可终日。
由于他的异常表现,同事们对他日益怀疑,一次他的同事阿鬼哥追问他,他全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还保证要在一个星期内破案。在争执中失手错杀了阿鬼。这使他精神进一步崩溃。
翁凌光的妻子婚后不育,领养了一个儿子。原来是一个患有“不老症”的四十多岁的男子,却天天抱在夫妇俩的怀中。由于对'小孩子'的'不设防',这个怪人目睹了凶杀的全过程。最后证明翁凌光要侦缉的罪犯就是他自己。然而因为翁凌光的失忆症,他既不知道自己的所为,也无法理解另一个凶犯——那个“早衰症”患者与他的恩恩怨怨。
最令人毛发悚然的是翁凌光妻子的被害。影片没有交代任何细节。只看见当翁凌光捶胸顿足,撕肝裂肺的一场痛哭,这时他的妻子已被凶手残忍地关进了烤箱,当翁凌光打开烤箱时,冒出一股烟,机箱门外只剩一缕青丝。
整个故事情节不免荒诞。但故事不是主要的,影片着重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编导确实运用了其独具的匠心,影片里每一个被害人成了自己受害的目击者,在极度的恐惧和难以想像的痛苦中慢慢地死去。其残忍的手段甚至使最有经验和阅历的员警感到震惊。凶手不留丝毫踪迹,使警方束手无策。
此片在中国内地上演时,改名为“罪与罚”,以减低其心理上的刺激性。
郭富城在表演时以激动的表情动作为主,突出人物精神失控的性格表现,使翁凌光这个形象有较大的感染力和鲜明的形象。
感兴趣的观众在观看之前最好要有心理准备面对一些惨烈的镜头。本片虽然未定位为“儿童不宜”,但笔者认为家长如携带孩子同往,宜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