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养生最高境界----清净心
在纽西兰华人 “文化沙龙 ”牛年新春前的一次聚会上,“华页”开辟的“笔友三翁”专栏的老大,金晓泉教授,在畅谈了自己以八十五岁高龄,之所以仍身体硬朗,谈笑风生,开怀畅饮,笔耕不辍,都在于他多年来坚守的养生之道,八个字“马马虎虎,糊里胡涂”。言毕,与会者笑声哗然一片,以为是金先生的至谦之词,但我的感觉却全然不同。这八字养生诀,高度凝聚了佛教,中医的养生精髓,乃老年养生的最高境界。且听我慢慢到来,与老朋友共享。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金先生讲的“马马虎虎糊里胡涂”,并非我们生活中见到的那种缺乏责任心的人。金先生所讲的“糊里胡涂”,也并非那种黑白颠倒,善恶不分的胡涂虫。却听金先生讲“老伴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甚至,冲我吼几句,我也听着…总之,要马马虎虎糊里胡涂。这分明是在生活中要强调随缘,要和谐,要大度,要包容,而不是斤斤计较,不是针尖对麦芒,不是丁是丁,卯是卯,分寸不让。
这种“马马虎虎糊里胡涂”的生活态度在佛学的教育中更为直白。佛陀教导学佛人放弃是非,放弃自我,不要分别,不要执着。要“作而不做,不做而作”。这也就是说,什么事都不要往心里去。虽然做了一件事,但不要在心里留下痕迹,要如同没做一般,心里毫无一丝牵挂。
佛教有许多学派,不管说法,做法有多大不同,但都是通过“禅定”来修炼清静心。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就是要求人时时处处,无论住,行,坐,卧,都要保持清静心。一句阿弥陀佛提起,即应万念俱灭,就是最普通的一种禅定法。金先生的八字养生诀,不正是在日常生活中处事待人的态度吗?坚持这种“不在意,不过分”的精神,随缘而生,心里无障碍,心中无牵挂”,自然心里就会清静。
清静心有那么重要吗?须知清静是佛家修炼的终极目标。心清静到一定程度,心脑功能便会发生质的变化,人的觉悟,智慧,智能便自然提升到“佛”的水平。简单的说,这就是佛家提出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一种艰难而神圣的过程。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中医的观点。浩瀚五千年的中医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养生学哲理。在“内经”中,除了从多方论述的四时起居有常,三餐饮食有节外,还特别地重视人的心志的保养,提出以“恬淡虚无”为养生学的最高纲领。“恬者”自然也,坦然也,虚无即空也,这显然与佛家崇尚的“清静心”是一致的,与佛家所坚持的,我们生存的空间里的一切一切,都如同 “梦幻泡影”,“如露”,“如电”的哲学观在这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不仅如此,“内经”还指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措施。“内经”认为,我们的生命体为“形”,“形”乃“神”的物质基础;“神”即“心”,“心”乃神的主宰。所谓精神内守,就是收敛,节制自己的各种过度的欲望,使心保持一种清静与和谐,使精不耗伤,神不涣散。用这样的“心,神”来主宰我们的形体,自然具有抵抗病邪的力量,那么,我们哪能会有病哪?
清静心与大脑
医,佛两家关于关于清静心及其作用的阐发是在数千年前落后的自然科学的条件下,对人类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但她的理论是朴素的,她主要来源于对自然的直觉和对实践的感悟。现代科学在更高的水平上,对这一文明的成果,做出了全新的诠释。
北京医科大学著名生命科学家,神经学科学朮带头人韩济生教授,通过实验证明,针灸之所以能止痛,是由于针灸刺激了大脑细胞,激活了大脑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产生。这与吸毒者注射了吗啡剂后而产生的欢快,愉悦的感觉,其机理是一样的。脑科学家孙作栋认为,人类的许多疾病,以及各种不可思议的,梦幻般的,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精神意识活动,实际上都是大脑活动的产物。人类大脑的神经细胞约有140亿个,而其中百分之九十的细胞都处于沉睡状态。唤起沉睡的脑细胞,不仅是解决许多现代医学不能解决的治疗疑难病的新出路,也是提高人类整体文明的关键。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佛家提出的禅定-定理-清静-佛的模式,“内经”提出的“恬淡虚无-精神内敛,病安从来”的模式,都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最终改变人类大脑活动的理性行为。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在更高的水平上,科学地认清 “清静心”对生命体的功能和作用。
结束语:
让我们再回到金教授的八字养生诀。不难看出,“马马虎虎糊里胡涂”真是大有学问,深含玄机。佛经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佛教各家的禅定法,禅定的功能,确实可以使你的心静下来,而不管清静心是否能最终能改变大脑的组织活动,但至少能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而宜于养生健体。印度的瑜伽,中国的气功,现代西方流行的TM功,强调的都是练习“清静心”。已经步入晚年的兄弟姐妹们,让我们记住金教授的八字养生决。我相信这对提高你们的生活质量,延长你们的寿命一定会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