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贾平凹比较熟悉。从新华网上看到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消息以后,立即去E-MAIL向他祝贺!
儿子我很早就从国内买了《秦腔》,《秦腔》首先在香港获得《红楼梦》奖,接着,又获得中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最近,我又反复读了获奖作品,激动不已。
秦腔以贾平凹生商洛地区长丹凤县故乡棣花街为原型。我到贾平凹的故乡棣花街釆访过,知道棣花街环境和风情。《秦腔》通过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近二十年来的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小说釆取疯子引生的视角来叙述。清风街有两家大户:白家和夏家,白家早已衰败,因此夏家家族的变迁演便成了清风街、陕西乃至中国农村的象征。
我读《秦腔》,不由得把作品中的人物读成了真人。我把作品中的夏风当作贾平凹,把作品中的白雪当作他的前妻韩俊芳来读。因为他们的前妻韩俊芳原来在商洛剧团当演员,他们结婚前,我就釆访过她。他们刚刚结婚那阵,我们全家都认识他们。
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秦腔》抒写的就是这期间农村的变迁。
我读《秦腔》,佩服贾平凹先生对农村生活熟悉。他的家乡是陕西省最贫困的地区。就是这样的穷困农村,农村干部的不正之风十分严重。乡政府《关于全乡关于本年度水费收缴工作的通知》指出;收缴范围是土地税、农牧税、公积金提留、公益金提留、统筹金提留、教育附加、公路代金、治安联防、社会福利、文体卫生等十几种税费。村干部宣读了税费收缴通知,低下就小声喊:“万税!万税!万万税!”。贫困农村,清风街农民欠提留已经形成恶性循环。各种税费关系着农村干部的工资。他们提出,对待不缴提留的“钉子户”,破门抬家具;对待“难缠户”,一旦谁家卖了猪,卖了蔬菜,卖了一篮子蔬菜,就立即上门收……凡是在外边做生意、打工的,一旦钱寄回来,邮局提供信息,马上上门,早上不能拖到中午,半夜不能拖到天明……有人写出小字报:“向鱼问水,于虎谋皮”。尽管穷困,干部们商量完收缴办法,就集体到酒楼吃一碗优质“羊肉泡”。
干部一方面向群众征收税费,一方面借机会吃喝。根本不管群众生活,矛盾进一步恶化。征收了七天,只收到全部税费的六分之一。为收税费,还动员了乡上的警察,把没有缴税费的人双手铐了,拉到乡政府,激起群众围攻乡政府,终于了著名的‘年终风波’。贾平凹对农村干部群众生活、生产、矛盾的描写,令人感到新鲜、真实和有趣。
夏风在省城当了作协“大官”以后,在他的家乡影响可大。人称见官大一级。夏风回到家乡,请他办事的人很多。村里人的女儿从幼儿师范毕业,找不到工作,寻找他,要求夏风给县上写封信或者打电话,照顾照顾。夏风刚刚打发走一位,又一位拉住他的手,请夏风给县交通局长施点压力,把他的二儿子提拔一下。夏风莫名其妙,说,我根本不认识交通局长。那人说,交通局长经常夸赞说,你是他的好朋友。夏风只好含含糊糊地说,行!行!拧身就走,他妻子的嫂子又喊住他,要求给他妻哥在省城寻个事。不然归还不起队上的欠款。夏风就从腰里掏出1000元,交给嫂子……
我对〈秦腔〉中对于小姐一段的描写,知道了中国现在的年轻女子不愿意被人称为小姐的理由。“夏风”和妻子白雪闹矛盾,就居住在万宝酒楼。被安排在酒楼的包间,来了个漂亮的女子,女子顺手把门反锁了,又去拉窗帘,就在夏风身上捏弄起来,却找不到穴位,只是像揉面团。对夏风说,我不会按摩。只会“打炮”。气得夏风立即离开酒楼,一夜未睡。
《秦腔》是贾平凹的第十二部长篇小说,也是他近十年来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在这部被绝大部分评论家称为是一部书写当代中国农村具有史诗性意义的重要作品中,贾平凹在创作上达到了又一高峰。
《秦腔》所受到的一片赞誉,被整个文坛的充分肯定。其一是敏感先锋地捕捉到了转型期农村巨变过程中的某种时代情绪,其二是对正在消逝的农耕乡村的一曲挽歌,其三他为“三农”问题专家提供了许多社会学意义上的经验和材料,其四它反映了当下中国农村面临的这一重要时期的面貌和变迁。
另外,在其学朮表现手法上,《秦腔》用瓷实精到的描写重塑了一个鲜活真实的世界。贾平凹以对农村农民过着的“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的痛切感受,从细枝末节、鸡毛蒜皮的日常事入手的描写,细流蔓延,汇流成海,浑然天成,直达本质的真实。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对近年来许多临空高蹈、不无夸饰的宏大叙事的一种“拨乱反正”。
《秦腔》看似日常、琐碎,实则坚韧、淡定。它显示出了贾平凹在叙事上一次冒险的“野心”,一次白描炫技的成功。或许贾平凹比任何人都看清了在现代化、城市浪潮的冲击下,新一代农村正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古老的农村文化势不可挡地解体的洪流,因此,他借用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的秦腔,赋予它成为小说中一种民间文化载体的意义,同时利用这一传统文化的表征,讲述农村宿命般走向衰败萧瑟的必然,讲述他对故乡这块碑的挚诚。《秦腔》所表现的情感冲突,绝非剑拔弩张,而是一种渗透在农民骨子里、浸透在日常生活的嬗变中的一种无奈;一种所有人都被裹挟到浪潮中的身不由己。热爱土地而又无法守住土地、一步步从土地出走的农民带给作家的道义和矛盾、忧患与焦灼、迷惘和悲凉,使贾平凹付出挽歌的情感,写下了中国农村正发生着的千年未有的巨大变化;写下了原来乡村生活极其文化形态的分崩离析,写下了“中国一等伤心人” 的心酸之情。
贾平凹在茅盾先生的故乡领奖时,发表了 “路是远的,还要往前走”的感言。他拿起讲稿,沉稳的贾平凹,显得激动。他说:
“在伟大的茅盾先生的故乡,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能授予我,我感到无比的荣幸!当获奖的消息传来,我说了4个字:‘天空晴朗!’那天的天气真的很好,心情也好,给屋子里的佛像烧了香,在父母遗像前烧了香,我去街上吃了一顿羊肉泡馍。在我的写作中,《秦腔》是我最想写的一部书,也是我最费心血的一部书。当年动笔写这本书时,我不知道要写的这本书将会是什么命运,但我在家乡的山上,在我父亲的坟头发誓,我要以此书为故乡的过去立一块纪念的碑子。现在,《秦腔》受到肯定,我为我欣慰,也为故乡欣慰。感谢文学之神的光顾!感谢评委会的厚爱!获奖在创作之路上是过河遇到了桥,是口渴遇到了泉,路是远的,还要往前走。有幸生在中国,有幸见证中国巨大的变革,现实给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作为一个作家,我会更加努力,将根植于大地上的敏感而忧患的心生出翅膀飞翔,能够再写出满意的作品。”
贾平凹写《秦腔》是,费尽了苦辛。他在,《秦腔》后记中写道:“书稿整整写了一年九个月,这期间我基本上没有干别的事,缺席了多少会议被领导批评,拒绝了应酬让朋友们恨骂,我只是写我的。每日清晨从住所带一包搟成的面条或包好的素饺,赶到写作的书房,门窗依然是严闭的,大开着灯光,掐断电话……一日一日这么过着,寂寞是难熬的。……我画了唐僧玄奘的像,以他当年在城南大雁塔译经的清苦来激励自己。”《秦腔》就是这样才获得了他向往多年的“茅盾文学奖”。
我喜爱贾平凹的作品。他所有的长短篇小说,几乎我都读过。我个人觉得,他写得最好、最耐读的作品是《废都》。
陕西是文学大省。“茅盾文学奖”一共评过七届。全国入选作品很多。但七届“茅盾文学奖”中,陕西就有三部作品位列第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秦腔》。人们不得不说,文学大省,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