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相同的感觉,在奥克兰住久了,人的幽默感也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慢慢培养起来。无论是平时的闲聊还是学术气氛浓厚的讲堂,甚至是在考前千钧一发的紧张时刻,总会有一两句看似平淡无奇的言语让你不自觉地流露出笑容,缓解一下绷紧的神经。
活在奥克兰,有一份幽默感是非常重要的。同样,当洋人说你有幽默感的时候,是对你这个人的智商的一种高度称赞。在洋人的意识中,没有机智的人是不可能表现出高度的幽默的。幽默需要快速的反应能力,它往往要在恰当的时机灿然出现,才能给人灵光一闪之感,让人为之捧腹大笑。幽默还需要智慧,需要用婉转或者看似毫无联系的话语来表达一种信息,所以它多少带有点调侃的成分。如果是直接的取笑,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没准还会伤到他人的自尊心,所以要兜几个圈子,才能让被嘲者也跟着大家一起发笑。
或许是我的反应天生比较迟钝,对于洋人的幽默,开始总是表现得一脸漠然,反应要慢半拍,甚至偶尔在理解上也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老师提问道:新西兰在大学中学习的学生比例占整个学生人数的多少?这一问题,除了做过类似调查的人,自然是回答不上来,可老师似乎也没有让我们蒙混过关的问题,因为这一数据和他当时讲的东西联系得很密切。上百个学生就那样僵持在那里,而老师也是一脸期待地等着答案。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前排一个同学冷不丁地冒出来一句:“Do you count AUT?”说完全班包括老师立即哄堂大笑,我一下子摸不着头脑,他们究竟在笑什么?这句话有这么好笑吗?过了一会,等大家的笑声逐渐过去了,我才一下子回过神来,明白了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才猛地一下笑出声来,好就都无法停下。
有一次和一个洋人同学闲聊的时候,他告诉我“humor”这个词汇在古代原意是指代人体内的一种成分,而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如何就取决于这一物质的多少。当然,我无从去考究它的正确与否,但是他也表达了一种意思,即幽默是一种潜藏于人体的特质。其实,对于幽默解读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差异的延续。由于欧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体制的不同,每一个人从小接受的教育也不相同,自然身体里的幽默细胞也都有着不同的形状。相对于洋人的幽默,中国式的幽默感更加含蓄,夹带的讽刺成分也更多一点。比如,洋人怎么也无法理解“三哥戴表”背后的意义。同样,你对着一个睡到下午起来的洋人说“Good Morning!”他只会感到莫名其妙并且纠正你现在已经是下午了。不过随着交流的逐渐深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彼此幽默的理解也会越来越精确,这不,去年华文网络上的“金童玉女呕像组合”不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吗?芙蓉姐姐在NZ HERALD闪亮登场以及李毅大帝本纪英文版的诞生都说明了:最低级的中国式幽默已经慢慢被其他国家的人所接受。
正如马克?吐温所说的那样:幽默的真正来源不是喜悦,而是悲伤。对于我们这些脱离文化母体,漂泊在这个小岛上的华人来说,一种潜意识中的失落感总是存在的,不经意间它就会跳出来让人感到心情不快。感谢幽默,无论它是中式还是西式,都能够让我们摆脱紧张和不快乐,得到一个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