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流利中文,一脸甜美笑容,一身海蓝色制服,新西兰馆讲解员杜文莉站在展馆门口,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世博园工作20多天,杜文莉每天要接待近万名观众,她最大的“世博心愿”是:希望观众放慢脚步,多提问题;结交更多朋友,向中国观众介绍新西兰文化。
敲章前,多问几个为什么
29岁的杜文莉是新西兰人,幼时在中国生活多年,打下了扎实的中文功底。她说起普通话,吐字清晰、发音标准,与她的金发碧眼形成奇妙的反差。
在申请新西兰馆讲解员之前,杜文莉曾有过在物流博览会工作的经验,还当过平面设计大赛的主持人,沟通、交际能力不错。不过,当上讲解员,她反而觉得自己的满腔热情无处施展。
杜文莉介绍,观众问她最多的问题有两个。
一问,在哪里敲章?“有些观众进馆后直奔敲章台,对馆内陈设匆匆扫一眼,很少问我展品背后的意义。敲章敲得手疼,话却说得不多,与观众没什么交流。”个别观众甚至不顾劝阻,从展馆出口硬闯到敲章处。
杜文丽向观众建议,敲章前,可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展馆为何要设立一个开放的花园?排队时看到的独木舟有什么寓意?除了乳制品,新西兰还有什么特产?“我很愿意解答观众的任何问题。敲章仅仅是一种纪念方式,不应该变成‘到此一游’的标志。”
看馆时,多动嘴少动手
二问,展馆门口的大树是真是假。新西兰馆把当地独有的“圣诞树”搬到世博园,树根盘根错节,枝条挂满红花,气势不凡,成为游客拍照的一大景点。
“我回答,树是假的,却没人问我背后的故事。”杜文莉介绍,其实这棵树大有讲究,由电影《指环王》特效团队在新西兰制作模型,搬进园区后再请人拼装、修饰。枝条、树叶及2.5万朵花,由近10名工人花了2个多月逐个粘帖完成,做得非常逼真。它在新西兰文化中,代表平安和祝福。
有些观众为了辨认真假,手脚并用,捏掐花朵,摇晃树枝,踢踹树干,导致花朵数量骤减。新西兰馆不得不加派人手,安装围栏。“看馆时,多动嘴,少动手,展品也有生命,请观众珍爱它们。”
盼交流,中国观众太含蓄
“也许是中国观众含蓄,对新西兰还比较陌生,不知道该问什么。下次我应该主动引导,‘我的中文很棒,有什么问题尽管问’!”杜文莉说话时,眉眼弯弯,笑意盈盈,语调上扬,充满热情。
每天站立七八个小时,每半个小时换一个岗位,在展馆各个角落维持秩序,疏导人流。杜文莉说,工作不难,但需要用心。“观众只有感受到了我的真诚,才更有兴趣了解新西兰。”
跟多数外国志愿者住在世博村不同,杜文莉在上海有家。她的父母早在10年前就移居上海,而她也于3年前从新西兰到上海发展。“这里太有魅力了,多彩缤纷,随时可能发生有趣、新鲜的事。”杜文莉说,上海变化很大,上海人的文明素质也有很大提高。“以前我坐地铁,拥挤、混乱,谁也不让谁;现在高峰时段还能看到‘左行右立’。我准备在上海安家立业,没准会找个中国丈夫呢。”杜文莉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