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的灾难,非凡的重建,凝聚的是全中国全世界的经验结晶,凝聚的是古今中外全人类的生存智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恩格斯的名言:“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我们看到,在满目疮痍的灾区道路上,在如火如荼的民居重建工地上,奔走着来自全球各地的建筑专家,带来了人类在长期与地震做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带来了包括抗震、减震、隔震、避震在内的多种传统与现代技术。
震后四川,成了人类抗震智慧同台竞技的大舞台……
在四川的灾后重建中,汇聚了来自全世界各门各派的抗震技术。比如“隔震”派,其技术1906年源于美国,由日本发扬光大,有叠层橡胶、旋转弹簧等多种产品,一般使用在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物中,震后我省的遵道中学等公共建筑采用了这种技术。比如“抗震”派,有东京大学藤井明教授为首的专家组,带来先进的剪力墙结构,准备应用到北川的香泉乡中心小学的重建中。
在综合各派的基础上,新西兰人带来了刚柔并济的建房思路。新西兰华人科学家协会主席余嘉顺向记者介绍,新西兰多数住宅都采用了钢筋混凝土作结构基础,木基结构板材作上部结构的办法。下重上轻,强度高,抗震性强。
对这些理念,当地人不容易理解。他们认为只有用实心砖砌墙,才够结实。于是保罗一次又一次解释,即便是在西方,建房也不只是石头的天下。
在青川县东河口青竹江畔,有3栋“加拿大血统”的小木屋已经竣工。今年内,约500栋这样的北美风情木屋将在青川建成。据加拿大木业协会的副总监斯蒂文介绍,这种木屋在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没有一幢坍塌。“它不仅结构轻巧,还在于钉子特别多,房子联接稳固。”并且,这种木屋的外墙,是用坚硬木材制成的外墙板,钉在由一根根木条架好的墙骨之上,这样房屋更稳固。
斯蒂文透露,加拿大木业协会将继续在青川和整个四川灾区培训这种木屋的工人和设计师,让加拿大建筑智慧在四川生根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