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刚刚渡过的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都情真意切地寄托了海外游子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深情和思念。11月29日晚,由PB演艺、太平洋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Sykiwi网站共同主办的2008《来自故乡的歌》大型金曲演唱会,将在ASB剧场举行,不觉又引起了我对故乡的无限遐想。
据悉,这场怀旧、追新的音乐会,上演的歌曲年代从上世纪60年代跨越到本世纪,我们那代人都熟悉的京剧《沙家浜》也在其列。我高兴地看到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人在“民族和世界”、“传统和创新”两大问题上的更为心胸开阔的态度。本文重点介绍京剧《沙家浜》的来龙去脉。
故事发生在1939年,新四军奉命西移,留守在沙家浜的36名伤病员,以芦苇荡为天然屏障,依靠广大革命群众,开展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战争,谱写了沙家浜军民同仇敌忾的鱼水深情。其中,最精彩的片段是第四场《智斗》,通过三重对唱的表演,表现了阿庆嫂的机智、刁德一的阴险、胡传魁的愚蠢;最脍炙人口的唱段是第二场郭建光唱的“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它唱出了江南水乡的优美和新四军指战员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对日寇的仇恨;最热闹的是最后一场《聚歼》,它表现了新四军战士的英勇善战及侵略者的必然下场。
请看《沙家浜》最精彩的部分,《智斗》的对白和唱词:
刁德一:司令,这么熟悉,是什么人哪?
胡传魁:你问的是她?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总共才有十几个人, 七 八条枪,遇皇军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哄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大难一场,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阿庆嫂:胡司令,这么点儿小事儿,您别总挂在嘴边儿上。我那也是急中生智,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我还真有点儿后怕呀。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胡司令,抽一支。
胡传魁:好,抽一支!
刁德一: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刁德一:抽烟!
胡传魁:人家不会,你干什么呀!
刁德一: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魁: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德一: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
刁德一:阿庆嫂!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
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
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德一: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
阿庆嫂: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
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从上述旦、生、净三个角色的唱词看,所谓"智斗"是指阿庆嫂与胡传魁,刁德一等日伪汉奸斗智斗勇的故事。在这场戏中,聪慧的阿庆嫂与狡诈的刁德一展开一轮又一轮的智斗,正因为两个人都聪明无比,所以在斗智过程中看似风平浪静的家常聊天其实掩藏着无数汹涌的暗流,充分展示了阿庆嫂不但具有一个地下工作者所应有的机智和敏锐的斗争经验,同时也具有开茶馆的老板娘所应有的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处事作风。“智斗”的精彩和巧妙之处还在于,不但突出了阿庆嫂的智慧和沉着,而且也渲染了刁德一的狡猾和凶狠。面对刁德一的质疑恐吓和阴谋诡计,阿庆嫂始终面不改色心不慌地一一拂回,既灭了他人的气焰,又保存了自己的实力。胡传魁虽然愚蠢,却每每事出有因,完全符合他的性格和特征,是这场戏不可回缺的人物。
《沙家浜》“智斗”之所以受到观众的欢迎而久演不衰,令戏迷们百看不厌,原因主要是有"戏",即戏剧冲突更符合观众的审美要求.。一方面,"智斗"是敌我斗争最直接、最复杂、最巧妙、最紧张的一场戏,也是戏剧矛盾最能迸出火花的一场戏。另一方面,观众欣赏的是阿庆嫂滴水不漏带点江湖习气的对话,是阿庆嫂如何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智斗”适应了观众具有趣味性的审美要求,更喜欢带有传奇色彩的“地下斗争”。
概括地了解京剧《沙家浜》的来龙去脉,将有助于加深理解《沙家浜》久唱不衰的深层原因及她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不久即告失守。1937年底,苏州、常熟、太仓一带的革命群众在党组织的号召下,迅速建成了人民抗日自卫队。1939年,新四军老六团部分指战员由叶飞率领进入这一地区,与人民抗日自卫队会合,组成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给日伪以沉重的打击。当部队奉命西移开辟新战场时,不得不把一批伤病员留在阳澄湖畔,由中共常熟县委负责把他们安置在芦苇荡中养伤。重伤员夏光,原任老六团营级参谋,主动承担起负责和中共常熟县委具体联系的重任。因为第一次登记时,伤病员一共是36人,所以一般的提法都是如此。
在《沙家浜》中,“春来茶馆”是点睛之笔,是地下交通站,许多茶馆老板是地下交通员。史料记载,阳澄湖地处鱼米之乡,人口比较稠密,村头街尾都有茶馆。这些茶馆既是消息最灵通的地方,也是农村中的社会活动中心。中共党组织、广大革命群众就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和芦苇荡中的战士密切联系,也有部分中共地下党员就以茶馆老板的身份出现,做了不少和日伪斗智斗勇的抗敌工作,他们是阿庆嫂的原型之一。
根据历史的真实情况,京剧《沙家浜》里的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的生活原型是夏光,湖南武冈县人,1927年进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加入共产党,两次被捕失去了与组织的联。抗战爆发后加入新四军并重新入党,曾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参谋,“江抗”五路参谋长等职。1984年从江苏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的位置上离休。胡传魁的生活原型胡肇汉是湖南岳阳人,此人具有流氓、投机色彩,他自任澄阳湖游击队司令,最后成了反共的顽敌,反复无常,作恶多端,建国后仍密谋进行大规模破坏活动,1950年11月28日在苏州被公审后枪决。
1948年11月13日,战地记者崔左夫采访淮海战役,遇到华野一纵队司令刘飞,得知一纵队某团的前身是新四军18旅52团,其最早的骨干就是“江抗”东路留下来的36名伤病员,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7年6月,崔左夫专程来到苏州、无锡、常熟、太仓等地采访了两个多月,写出了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36名伤病员斗争纪实》。
1959年上海人民沪剧团的编剧文牧和党支书兼团长陈荣兰读了《血染着的姓名》和刘飞的回忆录后颇受启发。陈荣兰就率领文牧以及一批主要演员来到了阳澄湖畔,熟悉生活环境与人文风貌,拜访还健在的父老乡亲。不久,剧本初稿完成,命名为《碧水红旗》,随即改名为《芦荡火种》。从1960年11月27日首次演出到1963年末,沪剧《芦荡火种》经过三次大的修改,让剧本增色不少,观众反应热烈。从此,《芦荡火种》成了保留剧目,文革前演了370场,观众达56万人次之多。
沪剧《芦荡火种》演出成功后,成了一个招待党政领导的剧目,曾任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观看之后,给予了好评。他的肯定事实上意味着《芦荡火种》是忠实于当年新四军的战斗历程的。
沪剧《芦荡火种》改编为京剧《沙家浜》,主要执笔者是著名作家汪曾祺,他在剧本的唱词和对白上下了很大功夫,大大提升了剧本的文学性。特别是其中阿庆嫂在《智斗》一场中的唱词,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很多人都知道的一个细节是,毛泽东看过京剧《芦荡火种》后,强调要“鲜明地突出战士的英勇形象”,“突出武装斗争的作用”,戏的结尾要打进去,并亲自把剧名定为《沙家浜》。当江青得知毛主席观看了此剧,并提了具体的意见之后,立刻萌发将劳动果实窃为己有的念头。实际上,京剧《沙家浜》是中国文艺工作者中的许多精英的集体智慧结晶,从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经过中间体沪剧《芦荡火种》,再改编为京剧《沙家浜》,一步一个脚印,其轨迹清晰可见,而且所依据的素材均属事实,江青并无任何贡献可言。
历史跨入了21世纪,2003年杭州大型文艺刊物《江南》2003年第一期发表了薛荣的中篇小说《沙家浜》,故事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人物与京剧《沙家浜》完全一样,但却作了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处理。这种既违背了历史真实,也违背了艺术真实,甚至胡编乱造的做法,理所当然的受到了全国文艺工作者,评论界,读者群众的强烈反对和批评,甚至沙家浜政府的领导声称要诉诸法律,直至作者和杂志社做了检讨为罢。可见京剧《沙家浜》影响力之大。
京剧《沙家浜》以新四军指战员和江南人民英勇抗战的真实历史素材为依据,歌颂了英雄人物的勇敢和机智,体现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剧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具有典型性,所表现的价值观和革命观是典型的,他们以其智慧、勇敢的英雄形象屹立不倒,深入民心。当年坚持在芦苇荡与日伪不屈不挠斗争的新四军英雄们,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 。如今,被亲切称为“沙家浜团”的济南军区某部175团,仍然把《你是游击兵团》(歌颂沙家浜36位伤病员英勇事迹的歌)作为自己的团歌;1992年,常熟原芦荡乡(曾名横泾镇)改名为沙家浜镇,并建起“沙家浜革命传统纪念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沙家浜及阳澄湖成了以革命传统教育为内涵,以浩荡的芦苇荡风光为特色的红色旅游区。所有这一切,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发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历史意义。
据悉,音乐会上,‘智斗’段子将由白云合唱团演唱。他们还将为霍光的《我爱你,中国》、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片头曲《我的人间》及《铁血丹心》《在中国大地上》等歌曲作大合唱的伴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