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食品安全主要靠商家自觉,监管人员到商场检查的次数不多。而现在,经常能看见食药监执法人员到商场巡查、抽检、处理举报投诉。”在涪陵区某大型超市上班的陈亚萍,见证了该区食品药品监管从“不常见”到“经常见”的改变。
与之相呼应的是,当地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的获得感大大增强,“看到身穿制服的食药监管人员为我们检查食品药品安全,我们放心多了。”
“这样的改变,与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行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密不可分。”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市食药监局局长夏永鹏介绍说,近三年来,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7亿元,用于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基本建设和队伍能力建设,打通了我市食品药品监管的“最后一公里”。
实现基层食药监管机构全覆盖
近年来,我市整合卫生、质监、工商和食药监部门职能,重新组建市食药监局和各区县分局,并保持垂直管理,针对基层监管覆盖能力弱的问题,在全市每个乡镇(街道)设立监管机构。
截至目前,全市1022个乡镇(街道)均建立了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并开始运行。同时,近三年累计投入1.63亿元为1022个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建立快检室、配备快检设备;投入3500万元,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机构配备执法装备、执法车辆等。
基层协管员成为日常监管的“千里眼”
近日,在垫江县澄溪镇双桂村,该村食品安全协管员陈楷对村民陈维祥家自办农村家宴“一条龙”,开展备案登记及食品安全巡查工作。事实上,他每天都要到村里的小商店、饭店了解食品安全情况,登记排查食品安全隐患,并向辖区群众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常识等。
在垫江县,像陈楷这样的食品安全协管员有301名,分散在全县301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中。他们的职责主要是协助相关部门,做好村(居)食品监管执法、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宣传引导等工作。
近年来,我市在全面建设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的基础上,按照“一镇(街)一所、一村一员”的要求,聘任了4500余名专职监管人员,保证每个基层监管机构都有3-5名。同时招聘了10981名专兼职协管员分别到乡镇(街道)、村(社区)协助工作。
“队伍有了,还要让他们真正发挥出‘千里眼’和‘顺风耳’的作用。”夏永鹏介绍,2014年以来,我市每年投入1440万元开展大规模培训,提升基层监管人员执法能力,基本解决了新手多、专业技能不足等问题;为10981名村社协管员每人每月提供300元的补助,2014至2016年累计支付补助金约1亿元,进一步调动了协管员的积极性。
规范化建设让消费者更放心
日前,记者在渝北区王家街道的凤梧超市里看到,生鲜食品柜台前,有一个特别的挂袋。消费者打开挂袋,可以看到王家街道食药监所针对部分食品留下的抽检文书,还有检查笔录、执法意见书等,一目了然。
像这样的食品监督管理袋,王家街道260多家持证食品生产经营户,每户一袋。
“发放这样的管理袋,是希望留下‘监管痕迹’,一方面规范企业经营责任,落实自己的监管职责;另一方面也让安全信息更透明,让消费者了然于心。”夏永鹏告诉记者。
借着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这股“东风”,近年来市食药监局将更多监管权力下放到基层,授予基层监管机构现场抽检职能,并且推行基层监管执法全程记录制,确保监督执法规范化、痕迹化和信息化。
据统计,2016年全市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共完成快检3万批次,查办案件6000余件,占全市查办案件数的近70%,办结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