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今年上半年重庆经济增速“成绩单”分外亮眼,但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也是这个既无资本、人才优势,也无区位优势的内陆地区经济增速连续第十个季度领跑全国。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宏观背景下,重庆凭借什么“跑得快、耐力足”?
答案在于遵循新的发展理念,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抓住“调结构转方式”这个关键,依托“改革引领、开放支撑、创新驱动”三大动力,持续聚集新动能、释放新活力。
直观呈现就是,传统支柱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换道超车”,实现倍增效应;利用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Y”字形联接点的优势,实现内陆开放、融入全球产业链。
转型升级——新动能接续涌现
行走在重庆的大街小巷,不时可看见喷涂着熊猫图案的力帆新能源汽车“盼达用车”穿行在大街小巷。伴随着汽车租赁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力帆集团顺势推出“盼达用车”,率先在全国布局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服务。
“除了重庆,我们已经在杭州、成都、郑州等地推出了‘盼达用车’,今年还将进入北京、天津、广州、厦门等城市。”重庆力帆集团副董事长陈卫谈及未来信心满满:“到2020年‘盼达用车’有望实现30万辆新能源汽车租赁规模!”
不只是力帆集团,风靡全国的重庆“摩帮”企业近年来都在探寻各自的转型路径:宗申集团收购加拿大港湾航空公司49%的股份,着力开发国内外水上飞机旅游市场;隆鑫集团依托摩托车生产技术,正逐步向微型电动车、无人机和大中型商用发电机组方向转型……
以“摩帮”为代表的重庆传统企业不断转型升级,得益于重庆精准务实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去产能’不是‘去产业’,‘增加有效供给’不是‘增加过剩产能’。”重庆市立足实际,靶向施策,构建了以《重庆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方案》为引领,去过剩产能、去僵尸企业空壳公司、去金融杠杆、去房地产库存4个专项方案为支撑的“1+4+X”工作体系,旨在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重庆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4%。“这说明重庆的增长是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重庆市经信委主任郭坚说。
——传统支柱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全球每三台笔记本电脑、全国每八台汽车就有一台“重庆造”,不少人担心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正在遭遇产业规模“天花板”,但出人意料的是,今年上半年这两个占据重庆工业半壁江山的支柱产业仍持续发力,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1.6%和10.1%。
“体量大,还要做到速度快,就需要在创新驱动上下功夫、在延伸价值链中做文章。”重庆市经信委副主任涂兴永说。随着美国康宁、法国液空、惠科8.5代线项目等配套延伸项目将陆续投产,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将进一步向“芯、屏、器、核”多终端体系延伸。而同时,重庆正在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换道超车”,实现倍增效应。
2014年,重庆按照“技术有前景、市场有需求、重庆有基础”的原则,把电子核心部件、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高端交通装备、新能源及智能汽车、MDI及化工新材料、页岩气、生物医药、环保等产业确定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国唯一实现商业化开发的页岩气田、国内首次实现长距离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全球首款应用石墨烯材料的智能手机……2015年重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1660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50%;今年上半年这十大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24.8%,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28.3%。
“重庆正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这不仅为制造业提供了物流、金融、贸易等服务,形成了强大的配套供给能力,还极大优化了资源配置、降低了企业成本,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姚树杰说。
内陆开放——从开放“末梢”变为“前沿”
重庆位于西部内陆,长期处于对外开放的“末梢”。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促使重庆重新思考自己的“经济地理”——如何利用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Y”字形联接点的优势,实现内陆开放、融入全球产业链?
2011年,“渝新欧”班列问世,凭借“时间只有海运的1/3、价格只有空运的1/5”的优势,创造性地开辟了从中国内陆到欧洲的货运新通道;如今“渝新欧”占据了经阿拉山口出境的多条中欧班列货值的80%。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开放的大戏由点、线、网渐次展开。
今年4月28日,10辆满载货物的卡车从重庆出发,42小时后经广西凭祥口岸抵达越南河内,标志着重庆到东盟的国际公路物流大通道东线通道正式开通;重庆还将开辟到老挝万象的中线通道和到缅甸仰光的西线通道,最终实现三条通道“下南洋”。
一周后,一列搭载着健身器材的“渝新欧”班列从德国杜伊斯堡驶出,12天后抵达重庆;货物在保税区分包分拨后搭乘飞机,5小时后抵达新加坡,开辟了从欧洲经重庆到东南亚的铁、空、公多式联运大通道。
至此,重庆形成了向西直达欧洲、向南连接东南亚和南亚、向东直抵太平洋的“Y”字形国际大通道,这不仅契合了“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还形成了承东启西、连通南北的国际交通网络。同时,凭借水陆空三个国家级交通枢纽、三个一类口岸和三个保税区,重庆形成了国内唯一的“三个三合一”开放平台,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正是看中了重庆的未来,中国与新加坡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今年1月正式落户重庆,强烈的“磁吸”效应不断显现:境外企业首次到内陆地区发行熊猫债、多家重庆企业赴新加坡发行企业债、双方拟合作建设海底通信光缆……仅上半年,签约项目金额就高达131.4亿美元。
开放通道和开放平台的构建,极大促进了重庆产业发展,重庆产业的发展壮大又支撑了开放功能的拓展完善。
6月16日,重庆咖啡交易中心正式运营,半个月就与200多家国内外咖啡企业签订意向合作协议。重庆咖啡交易中心总经理彭德告诉记者:“不产一粒咖啡豆的重庆,却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大的咖啡电子交易平台、咖啡跨境电商平台、咖啡产业链融资增信平台、全国咖啡交易结算中心和咖啡大数据中心,关键是看中了重庆得天独厚的开放条件。”
8月4日,惠普重庆生产基地生产的第一亿台笔记本电脑下线。惠普作为首家在内陆地区开展电子产品加工贸易的企业,不仅引领了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的崛起、催生了“渝新欧”国际货运大通道,还推动了重庆离岸金融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结算等业务不断拓展。
“目前我们在欧洲、中亚、中东、南亚、非洲地区部署了五大区域清算环,覆盖了42个国家,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结算机构。”重庆钱宝跨境科技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使用“本币—人民币”直接清算,可为企业节约50%以上的清算成本。
一体化科学发展——各区域发展各优其优、各美其美
初秋时节,位于三峡库区腹地的云阳龙缸“云端廊桥”游人如织。一年前这座悬浮在峡谷中700多米高空的全球最长玻璃廊桥问世,引发了“噱头工程”“劳民伤财”的质疑;半年后,云阳龙缸景区实现综合收入7亿元,“云端廊桥”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和“富民工程”,质疑之声烟消云散。
这座玻璃廊桥的“逆袭”,得益于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
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自2013年起,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因素,全市38个区县被划分为五个功能区域,并辅以产业、财政、考核等50多项政策措施,推动资源要素向各功能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聚集,引导各区域差异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促进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
云阳县县长覃昌德告诉记者,新的发展理念取代了“唯GDP论英雄”,新的考核办法对云阳的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加分较多。“我们围绕‘面上保护、点上开花’做文章,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新路子。”
由于生态保护得力、旅游发展迅猛,过去两年云阳县以国家级贫困县身份连续跻身重庆38个区县考核前三甲。
“资源要素配置不断优化,城市空间格局、产业布局、人口分布更趋合理,各功能区域各优其优、各美其美,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的格局正加快形成。”重庆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的工业增加值下降了1.6%,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80%,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要素资源进一步聚集;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11.5%和11.2%;都市功能拓展区作为高端制造业聚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到了全市的半壁江山,全市62.8%的工业投资投向了作为重庆工业化主战场的城市发展新区。
重庆认识到,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方向、路径、重点各有侧重,但本底都必须是绿色,必须坚守生态红线和绿色底线。
为此,重庆出台了五大功能区域“产业负面清单”和“产业禁投清单”,从产业类别、投资强度、产能控制等方面把关,逐步淘汰过剩产能和不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强化环境风险防控和污染治理。
在五大功能区域战略指引下,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巫山、奉节等区县,以及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秀山、彭水等区县,纷纷关停高污染、高耗能厂矿,围绕历史文脉和山水资源做文章,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特色农业,目前这两个区域的一产和三产占GDP比重已接近60%。
(原载于《瞭望》新闻周刊2016年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