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为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重庆市科技系统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使重庆市科技事业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并为“十三五”推进科技创新探索了有益路径。
坚持问题导向抓改革
“过房产去一年,为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制度障碍,我们扭住‘技术’与‘资本’两个关键,重点推进了科技计划和科技金融改革。”重庆市科委主任李殿勋1月20日说。
科技计划改革旨在解决科技资源配置问题,2015年,重庆市科委实施了以科研项目管理和科技平台管理为重点的科技计划改革,让市场成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主要手段。
“其中,我们对科研项目管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表示。
具体是如何做的?
李殿勋介绍,在项目生成上,聚焦新兴产业的重大创新需求策划实施公益类和市场类项目,强化竞争立项机制,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在资金配置上,对市场类项目广泛实行后补助,大胆推行科技经费“授权管理、包干使用”新机制;在结果验收上,只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项目进行财务清算;在成果评价上,注重多维评价,突出效益优先,让论文写在工厂里,写在大地上;在产权处置上,50%以上成果转化收益奖励研发人员。
科技金融改革主要是解决科技创新资本问题。去年,重庆市系统地推出了“1 4”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分别设立各10亿元规模的创业种子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积极构建较完善的创业投资体系。
据统计,去年,3支引导基金第一轮已签约27支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到28.68亿元。
推动大众创业造载体
为加快推动重庆市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去年,重庆市科委通过集成政策、整合资源,积极发展了众创空间等多种新型孵化载体。
李殿勋说,众创空间着眼于满足初始型创新创业需求,具备线上服务平台、线下孵化载体、创业辅导体系与创投资本支撑四大基本功能。
去年以来,重庆市科委会同有关部门已培育各类众创空间405家,其中择优授牌为重庆市众创空间的有277家,实现区县(开发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全覆盖,“潼南农家”等10家农业众创空间还被科技部授牌为“星创天地”。
李殿勋称,这些择优授牌的众创空间盘活利用了闲置楼宇300余万平方米,入驻创客团队2900个、创客1.73万人和企业4864家,实现投融资65.49亿元。
同时,着眼于满足成长型创新创业需求,大力发展企业孵化平台,目前已累计建成各类企业孵化平台400余家。加快打造科技产业园区,同步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孵化园与大学科技园、特色产业科技园区五类园区创建工作。去年,重庆市璧山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永川工业园区创建为重庆市级高新区,新增江津等4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对接市场需求搞服务
围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的现实需求,去年,重庆市科委还搭建了集资源共享、成果交易、金融支撑、人才保障四大功能于一体的重庆科技服务云平台,目前已上线试运行。
据介绍,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是通过进一步整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机构的大型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等资源,面向全社会开放共享。“目前,升级的重庆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开展科技服务1.27万(项)次,累计服务企业4039家。”李殿勋表示。
科技成果交易服务是通过培育科技中介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推进“线上交易、线下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据了解,重庆科技服务大市场尽管去年才投入运行,但已先后入驻机构4284家,发布技术供需信息1.45万条(项),实现技术合同及知识产权交易鉴证额突破12亿元。
科技金融支撑服务是依托重庆科技金融集团布局建设服务网络,完善创业投资服务体系,搭建技术与资本对接平台。目前,重庆科技金融集团直接参股组建的创投基金规模已突破100亿元,新助推3家企业进入新三板挂牌,先后为247家企业提供14亿元科技融资担保贷款。
科技人才保障服务旨在积极引导科技人员围绕市场需求搞创新。去年,重庆市启动实施了“三个100名领军人才”培育计划,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3人和重庆市级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人选30名;组织5230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带动就业10.9万人。
引领新兴产业促转型
2015年,重庆市科委聚焦先进制造、互联网和大健康等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创新方向与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引领产业升级和促进经济转型。
“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创新的重点方向和实现路径。”李殿勋解释,对于产业创新的重点方向,以先进制造业为例,将瞄准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密制造、极端制造和个性制造五个方向,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对于产业创新的实现路径,重庆市科委则是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与创投资本跟踪两手并用,培育新兴产业。其中,在技术创新引领方面,采取集中策划和滚动实施“重大主题专项”的办法,集成配置科技资源,着力攻克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探索新模式、培育新业态。
据统计,去年,重庆市科委已启动实施智能制造、液晶面板、数控装备等首批8个重大主题专项、17个项目集群,成功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服务)1440个。
科技计划改革
推动政府职能从项目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围绕科技资源配置的问题进行科技计划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项目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这将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对于过去一年重庆市实施的科技计划改革,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许洪斌日前作出了高度评价。
在他看来,此次改革能更好地发挥财政科技资金对重大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以及政策工具作用,充分体现了市场对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决定作用,还解决了过去科研经费在管理和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重庆市科研立项都属于‘四面出击’,科技资源较分散,对产业供给技术成果的质量和效率都不太高。”许洪斌坦言,此次改革后,重庆市将聚焦先进制造、互联网、大健康三大新兴产业的重大创新需求,采取“重大主题专项项目集群 重点研发项目”的办法生成公益类和市场类项目,集中力量办大事,将有效提高产业技术成果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他还认为,此次科研经费的管理方式变化是另一大亮点。重庆市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对事前资助的项目不再进行预算评审、不再审批预算调整、不再进行结题验收审计;对事后补助的市场类项目实行“授权管理、包干使用”的新机制,而且项目承担单位还可以自主管理结余经费,用于科研活动,让科研经费的使用更加灵活,这充分体现了“砍掉繁文缛节,让科技人员把更多精力用到研究上”的精神。
“总而言之,此次改革既瞄准了科技发展的需求,又遵循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规律,将进一步激发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许洪斌说。
用50%股权奖励研发团队
加速净水技术成果走向市场
“我们开发的超滤膜一体化净水技术,能让更多农村居民用上更加安全优质的饮用水,并且这项成果如今已实现了转化和应用。”1月20日,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低碳研究中心负责人雷晓玲说。
超滤膜一体化净水技术是一种能将溶液进行净化和分离的膜分离技术,以PVC复合超滤膜为过滤介质,利用膜内外压差为驱动力,对溶液净化、分离、提纯。该项技术基本上能完全去除水体中的细菌、病毒、藻类等。由于是物理过滤处理,相比传统的农村饮用水处理技术而言,可大幅降低消毒副产品的含量,让饮用水更加安全、优质。
正因为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去年3月,重科院与海南立昇净水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牵手”,注册成立了重庆市重科立升净水科技有限公司,其中,重科院以知识产权形式持有重科立升公司51%的股份。
雷晓玲称,为了充分调动研发团队在成果转化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科院还将持有重科立升公司股份的50%奖励给净水项目团队,让团队再根据各个成员的实际贡献大小分配股权和红利。
“这极大地调动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团队成员的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效率得到提高,整个团队也显得更有活力,加速了技术成果走向市场。”团队成员杜安珂表示。
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园运营4个月
吸引20个项目入驻
“尽管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园去年9月才正式运营,但目前已经吸引了20个项目入驻。”近日,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欣喜地说。
位于高新区石桥铺邵新路的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园是为承接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利用闲置楼宇打造的创新创业基地。旨在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合作”模式,重点吸引留学人员、海外华人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业。
该负责人介绍,之所以孵化园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与其创新创业环境和服务密不可分。虽然建成和运营时间不长,他们已联合重庆科技金融集团、重庆创投协会、德恒律师事务所、智酷沙龙等打造了蚂蚁激客众创空间,与国际巨头英特尔打造了联合众创空间等,构建了完善的孵化服务体系,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目前,孵化园已成功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领军人才3名、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重庆市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名,以及10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这让入驻孵化园的创新创业项目更具含金量。
“我们希望把孵化园建成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和科研成果孵化转化示范基地。”该负责人透露,预计今年孵化园将吸引30个以上高技术项目和企业入驻,推动5个以上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在高新区实现产业化。
“天使”带来资金支持
帮助大学生团队创新创业
如果你急着要打印一份文件,可家里又没有打印机,无论什么时候,24小时工作的云打印自助系统都能帮你解决难题。这一出自重庆理工大学学生创业团队的创新项目,已开始投入应用。
从2012年起,重理工研究生王元就带领一支11人的开发团队在该校实验室进行云打印自助系统的初研,并在第二年注册成立了微企——重庆颇闰科技有限公司,对成果进行市场化运作。
王元说,云打印自助系统可以实现“随时打印、随处打印、随地打印”,以及“打印自由、取件自由”,为没有购置打印机的人们提供更多便利。然而,进行成果转化和市场化运作并不容易。去年,王元的团队也遭遇了资金难题,随着产品的不断完善,项目开支、人员工资的压力都在增大,不少人选择了离开团队,最困难时他们只剩下4个人。
“去年6月,我们得到了清研资本的第一笔资金投入。首次融资147万元,这真是犹如‘天使’降临,缓解了我们的资金之渴,对于企业未来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王元表示,除资金支持外,清研资本还在商业模式、财务规范、公司运作、公司人员管理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了许多辅导。
“目前,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已成为我们的签约客户,我们也正在抓紧进行新一代产品的开发,力争今年让产品覆盖全国100所高校。”对于未来发展,他信心满满。
另据透露,去年,清研资本已与重庆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展开合作,今后将为重庆的创新创业项目和团队提供更多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