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90平方米的办公室设在一小区住宅里,连同老板在内只有7名员工。谁会想到,就是这家注册资金仅10万元的微企,只用了三年多时间,便成为印度尼西亚大万隆地区5条轻轨建设工程的总承包商。
重庆华非云通讯公司总经理黄海,一位戴着眼镜的儒雅男士,便是这场“重庆微企麻雀变凤凰”大戏的主演。
20多岁独闯非洲7年
2004年,还在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读研究生的黄海被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看中,成为该公司的员工。
“当时华为在海外有很多市场正在开拓,而我选择了最艰苦的那个。”面对记者,黄海拿出一张十年前的照片。“与我合影的两个黑人就是我在当地认识的朋友。”说着,黄海把照片翻了过来,照片背面右下角用钢笔写着几个字:尼日利亚,2005年。
2005年,还没参加毕业典礼的黄海来到非洲。到尼日利亚不久,一盒印有“客户经理”字样的名片发到黄海手中。“我以为客户经理是负责技术,结果是业务员兼技术员。”黄海笑着说,没有销售经验的他,开始向当地政要和电信运营商推销华为的通讯产品,然后把订单签下来。
在华为的三年时间里,黄海累计签下两亿多美金的项目,并且拿到了西非地区第一个3G网络的建设权。这段海外经历让黄海受益匪浅,他从一个单一的技术人员成为通讯领域的项目操盘手。
很快,黄海被国际猎头公司发现,他跳槽到德国一家知名通讯公司,担任中东和非洲区域总负责人,手下有了100多人的团队。
“在非洲待了近7年,非洲的53个国家,我跑了35个。”说到这里,黄海露出自信的笑容。
10万元创办华非云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2011年,黄海出差到阿联酋迪拜,参加一个通讯和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研讨会。一套最新的轨道交通实时监控系统引起了黄海的注意。
“这个项目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啊!”当时,黄海就开始寻思,“我熟悉这套系统的技术,家乡重庆的轨道交通需要这套设备。”
经过半年的准备,黄海辞掉了高管的职位,毅然回到重庆,以10万元注册资金创办了华非云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在一间不足90平方米的小区住宅房里,黄海的公司“挂牌了”。但他却遇到了第一个难题——招不到员工!“很少有人懂这项技术,懂的人年薪都过百万。”黄海说,最后,他和曾经的同事、竞争对手结为“合伙人”,组成了7个人的团队,踏上了创业之路。
依靠单轨交通通信及信号承载网络的核心技术,在接下来的三年多时间里,黄海的华非云公司多次从“资金周转难”的困境中突围。如今,通过引入战略投资,新成立的华非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到12亿元。
海外揽金300亿元 将“重庆造”轻轨推向世界
“今年3月27日,我们在北京正式与印尼方面签定了商务合同。”黄海告诉记者,按照合同规定,华非云将参与印尼大万隆地区5条轻轨线路建设,第一条线路将采用“华非云A型车辆”,项目总金额达300亿元人民币。
是怎样的机遇,让当初10万元起家的微企拿下了海外300亿的“大单”?原来,2014年5月,印尼驻华大使苏更·拉哈尔佐率团来渝参加“渝洽会”时,表达了引进重庆单轨交通的意愿。当年10月,黄海来到印尼,提出了希望能参与当地城市轨道建设的意愿,得到了对方的肯定答复。
“为印尼提供的轨道交通设备将会在双桥经开区研发、生产。”黄海说,目前,华非云双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项目已经启动,一期将用地150亩,建设设备工厂和研发基地。
“基地过几天就动工了,明年6月就要向印尼交出第一批轨道交通设备。”黄海告诉记者,与基地建设同步进行的,还有从大足高铁站到大足石刻的旅游观光轻轨联络线。
“观光线预计年底启动,它是我们为印尼提供的华非云B型车辆的样板!”黄海介绍,“华非云B型车辆”是由重庆单轨协会和华非云牵头,联合整个轨道产业链46家企业共同研发的。每公里建造成本仅有A型车辆十分之一的“华非云B型车辆”将使用在大万隆地区后期建设的4条轻轨线路上。
“承载着我梦想的火箭已经冲向云端,向着目标飞速前进。”黄海笑着说,他期望,公司在3—5年内能够上市,未来发展成为全球轨道交通的“五大巨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