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在面临市场大幅波动、低温阴雨寡照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市着力保供给、促增收、调结构、推改革,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向好。
第一产业增加值307.77亿元,同比增长3.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88元,同比增长12.6%;预计小春粮油产量195.3万吨,增产1.6万吨,同比增长0.8%;市民主要的“菜篮子”产品量价齐稳。
7月30日,市农委主任夏祖相表示,这一方面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另一方面从强化服务、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4方面获得强大的动力支撑。
强化服务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今年稻飞虱迁入偏早、迁入面广,灯下虫量与田间虫量较上年同期明显偏高。各地需注意田间防虫工作,采用以下方法防治……”近日,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溪镇,来自市种子管理和植保植检总站的专家,正在“田间学校”为农民讲解植保知识。
今年气候异常,6月连绵的阴雨天气让稻飞虱等迁飞性害虫来势更加凶猛。为降低阴雨天气对我市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粮油生产的影响,我市从6月初便开始“科技避灾百日行动”,13个农业专家组,与各区县技术人员一起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确保病虫害或疫病防治关键技术、科技补救措施落实到位。
在提供当季与日常的科技服务同时,我市还通过设宣传点,并通过网络、手机等传统或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宣传国家相关惠农信息;今年4月前,全市将种粮直补等惠农资金发放到每户农民手中,调动了他们种植粮油的生产积极性。
预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小春粮油产量195.28万吨,增产1.58万吨,同比增长0.8%,其中油菜籽产量44万吨,同比增长9.6%,实现“七连增”,小春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加强粮油高产创建,全市春播面积稳定在2621.9万亩,较去年增加1.5万亩,目前长势基本正常,从而掌握了稳定全年粮食生产的主动权。
与此同时,我市还加强对生猪、蔬菜产业的服务,以财政资金为杠杆,确保这两个重要的“菜篮子”品种供给的稳定。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生猪出栏量达到885.5万头,同比增长1.1%;蔬菜产量达到蔬菜产量854.3万吨,同比增长4.0%。
重农增收 特色效益农业显效益
“以前的红薯每公斤不到两毛钱,我们都是拿来喂猪的。现在这种薯涨到快1元了,我都舍不得拿它喂猪了。”近日,彭水县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岩东乡堰塘村的张为明告诉记者。
张为明种植的,是淀粉含量较高的木薯。除了可制作淀粉外,还可用于制作可降解塑料袋、文件夹等,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今年上半年,我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加快,各区县因地制宜发展出一批市场需求量大、增收效益较好的‘拳头’品种,在增收致富的舞台上‘各显神通’,有力进促进了农民增收。”夏祖相说。
我市2007年才开始大力发展的晚熟柑橘,今年上半年为库区农民增收4亿多元。作为一种既能保持生态,又能为农民增收的经济作物,我市一直将晚熟柑橘作为三峡库区农业支柱产业来抓。经过几年的发展,今年全市晚熟柑橘面积已达107万亩,首次跨过100万亩大关;产量60万吨,出口1.5万吨,是去年的9倍左右,价格创20年最高,综合效益提升近20%,成为库区特色效益农业中的“佼佼者”。
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牲畜,则成为养殖业中的“增收引擎”。在生猪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市草食牲畜得到迅猛发展,上半年牛、羊出栏量分别达到5.9万头、97.3万只,同比增长了11.5%、7.9%,渝东北、渝东南的广大农户从中尝到不少甜头。同时,上半年我市肉兔出栏量达到4000多万只,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前茅。
渔业成为我市发展的新亮点,全市水产品产量21.1万吨,同比增长6%。目前,忠县、涪陵等地的生态渔场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价格是普通鱼的3倍;我市积极开发“两翼”冷水资源,发展土著鱼和鲑鳟鱼等,带动山区农民“靠水”致富。
此外,我市家禽实现恢复性增长,出栏1.2亿只,同比增长4%左右;春茶产量1.9万吨,增长7.9%,产值同比增长20%;中药材持续发展,规范化种植近50万亩、总面积突破150万亩。
试点先行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新型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今年上半年,我市股分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发展迅速,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既增收了农民收入,又确保了农产品供给。
2012年,已成立7年的云阳县大果水晶梨专业合作社积极吸纳资金、土地等要素入股,改制为股份合作社。有了充足的资金后,该股份合作社在县城附近流转了1300亩地发展农业休闲观光产业。
现在,这家股份专业合作社的1.2万户社员遍及云、贵、川、鄂等地,入社成员收入比未入社同业农户高1220元。
作为一种责权利明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实体,截至今年6月底,股份合作社已在我市发展了2200个,其中农民社员占总数的98.6%以上;而全市全农民合作社突破两万个,有力促进了农民的抱团增收。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巴南区二圣镇中坪村刘昌元家5口人,种植粮食178亩,其中水稻109亩、玉米45亩、红薯24亩。“我们买了很多农机来耕种,而且每年还要帮左邻右舍代耕两三百亩地,去年的收入在17万元左右。”刘昌元说。
截至今年6月底,像刘昌元这样的家庭农场我市已有10052个,其中家庭年收入最高的已超过两百万元。通过家庭农场、大户、合作社等带动,推动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市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1377.4万亩,流转比例达到39%,适度规模经营达到1111.2万亩。
发展农业,要面临市场与自然的双重风险。为解决新型经营主体的后顾之忧,我市今年农业保险品种达到25个,险种较去年增加1个,全市保额已达81.2亿元。
分类指导 为农民扩宽增收渠道
“今年年初扩的房子,现在又不够住了!”主城高温,綦江区石壕镇长征村的德平农家乐老板罗德平,为蜂拥而至的纳凉游客“犯愁”。今年4月才装修好的8个房间,6月底就被订购完毕。
罗德平周边还有十几户邻居,都是从海拔1400多米高的山上搬下来的。那里不通公路、自来水。去年夏天,罗德平和邻居们作为高山生态移民搬下来山后,开起了农家乐,农民新村形成农家乐群接纳主城纳凉游客。去年夏天两个月,罗德平的农家乐就收入2万多元,相当于以前种4年粮食的收入。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帮助近8万人迁入山下新居,累计人数已达26.2万人。同时实施的100个美丽乡村市级示范村建设和500个村的环境连片整治,新建沼气2.1万户,累计达到158万口,占适宜农户78.6%。这些政策或项目惠及的农户中,有不少通过一三产业联动,或发展农业观光、体验游,或发展避暑经济,扩展了新的增收渠道。
江津区永兴镇黄庄村村民张福琴说:“去年,我把田拿给凉河公司代耕,每亩比自己耕种要少花500元,再加上每亩增产150公斤,1亩地相当于多收入八九百块钱。”张福琴很满意这种耕种方式。今年张福琴又与公司签定合同,公司继续提供“耕、种、收”全程服务。
“在我市,像全程代耕这种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方式,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解决了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的难题。”夏祖相说。
同时,经过代耕、植保等社会化服务,也为新型经营主体解了难。据统计,上半年我已有近千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其中大半为农户提供了代耕机械化服务;专业化植保统防统治实施面积达到500多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