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作出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决定后,生态发展、绿色增长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全市各地特别是渝东北、渝东南各区县(自治县)大打生态牌、绿色牌,着力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把生态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和发展优势,取得明显成效,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之路。
生态是最大的资本
“生态是武隆最大的资本。”作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武隆县提出,要保护好武隆的一草一木,把增加生态资本作为武隆发展的基础,构建渝东南生态保护屏障。
为此,武隆在全域内推进城乡绿化。通过城镇绿化、通道绿化、景区绿化、水系绿化、乡村绿化,全面消除荒山荒坡。仅在2013年,就投资8000万元营造林10.4万亩,使森林覆盖率达到59.2%。
作为三峡库区“第一县”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之一的巫山县,他们的追求是“生态立县”。
如何实施好“生态立县”?巫山县委负责人认为,“保护生态并不是不发展,而是更科学的发展。”
他们坚持“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发展理念,以生态为本,把生态资源作为稀缺资源和有价值的公共资本进行经营,走一条生态型产业发展之路。巫山利用生态资源,重点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工业,做特农林业、做强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库区生态产业经济体系。
与此同时,巫山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之间二元分割的界限,规划并启动了大昌、官渡、庙宇、骡坪等10个生态乡镇、100个生态农民新村、1万个生态文明院落、1万个生态农户的建设。
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生态红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重庆市在深化林业改革中,划定了林地和森林红线:全市林地面积不能低于6300万亩,森林面积不低于56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45%。全市的湿地面积也要求不少于310万亩。
为此,重庆市各区县以改革为引领,强化生态红线的保护,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林地、森林和湿地生态红线。
黔江区通过划分林地功能区,实施分级保护。区里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定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对全区的林地和森林状况进行调查后,编制了林地和森林保护利用规划。
这一规划按照地形地貌状况、林地利用方向,将全区林地区分为北部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中部重点开发功能和南部水土保持生态功能等3个林地功能区。
“根据生态脆弱性、生态区位重要性及林地生产力等指标,我们将林地资源分别划定为Ⅰ级保护、Ⅱ级保护、Ⅲ级保护和Ⅳ级保护。”黔江区林业局负责人说,对所划定的不同保护级别,都制订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忠县则严格林地“一张图”管理,把林地放在与耕地保护同等重要位置,从总量控制、分级保护、差别管理等三个方面,严守林地生态红线。
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双赢
生态也是一种生产力。重庆市各地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打生态牌,实现了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双赢。
地处城市发展新区的荣昌县,结合“中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中国现代畜牧业示范核心区”的建设,在园区建立林业示范综合项目;推进2000亩以麻竹为主的优质笋用竹基地,打造“猪、沼、竹”麻竹竹笋废弃物深度资源化利用循环经济示范项目;推进“麻竹鸡”示范项目,建设500亩麻竹笋材叶苗一体化高产基地,建设150亩麻竹林下食用菌基地和5处林下养殖基地。
蚕桑产业已成为地处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黔江区农村最大的产业之一。截至目前,全区所建的优质桑园已近10万亩,已有1.7万多农户养蚕,年养蚕超过10万张,蚕农养蚕年总收入已超过1.2亿元。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巫山县曲尺乡,结合退耕还林,由林业部门提供水果树种苗,并指导移民、农民在退耕还林地里培植起柑橘、李子、桃子等水果树1万多亩。目前,这些既保护库区生态,又有经济效益的果园,大多数已进入了盛产期,年总收入已近亿元。
为把林业产业打造成为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重庆市重点扶持了10个市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如扶持巫溪县在林下培育“大宁河鸡”,年出栏450万只,年生产袋料香菇木耳100万袋;扶持秀山县发展金银花,种植规模已达25万亩,覆盖了6万农户,年产鲜花2.1万吨,花农年实现收入2.56亿元;扶持石柱县的黄连产业,种植规模已达5万亩,年产值超过8000万元,目前成为全国最大的黄连标准化种植基地。
据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重庆市大力推进集体林权主体改革和以林权流转、林权抵押、搭建交易平台、发展合作组织、森林保险、发展林下经济、两权分离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林权配套改革,收到明显成效,2013年,全市林业产值已达到400多亿元,同比增加10%,直接带动70万林农实现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