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有着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重庆直辖市,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必须要走一条不同于其他直辖市的新路。
因此,顺势而为、加速转型,成为2013年重庆市农业发展的“关键词”。
1
调整结构,保证农产品供给、助推农民增收
在1月12日落幕的第十三届中国西部(重庆)农产品交易会上,6300余个农产品吸引了36.1万余市民进场“血拼”,其中5000余个农产品是本地产品。
“几年前,我第一次来主城参加西部农交会的时候,全县来参展的只有10多个产品。”丰都县农委的阎革感叹。今年,全县不仅带来了传统的榨菜,还有这两年直供香港的牛肉、麻辣鸡块、红心柚、紫苏油等。
虽然走高速路到主城也有近两个小时的车程,但丰都的农业生产者与其他地区的农业生产者一样,眼盯着主城、乃至全国餐桌的需求调整产业结构。
2013年,重庆市在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的基础上,预计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到1020万亩、产量1572万吨,面积、产量均较上年增长4.2%,成为重庆市第一大宗农产品;柑橘面积增加到277万亩,产量223万吨,分别增长4.5%、9.8%。特色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一粮独大”的种植业结构,实现了主要农产品上市充足,重庆市蔬菜批发价大多数时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重庆市努力克服生猪价格下跌和周边禽流感疫情的双重影响,生猪、家禽产业恢复到正常年景水平,牛羊养殖发展势头强劲。预计全年牛、羊出栏量分别达到60万头、230万只,增幅分别达9.3%、8.3%,“一猪独大”的状况加速转变,畜牧结构趋于优化;同时,去年重庆市水产品产量达38万吨,同比增长17%。
“在保障城市农产品供应的前提下,与直辖时相比,去年重庆市农业产值在农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了4个百分点,畜牧和渔业分别上升了2个百分点。”市农委主任夏祖相说。
2
接“二”连“三”,农民增收有了新途径
快过年了,这几天来綦江区永城镇吃“刨猪汤”的城里人没断过。
近日,一家企业组织员工来这里吃团年饭,友云农家乐内又摆了五六桌。老板钟友云及其家人忙得团团转不说,还雇了两个邻居来帮忙。
“我们这里山好、水好,城里人来动手种种菜、钓钓鱼,很舒坦。”钟友云的父亲钟登才说,“倒回去十年,我肯定想不到农民也可以搞旅游。”
随着綦江城区城镇化的兴起,以及高速公路的通车,永城镇发达的农业成为发展旅游休闲的“背景”。同时,镇里生产的木瓜、辣椒等,有的现场就卖给了游客,有的则直接运到离此不远的重庆食品加工园,加工成木瓜酒和调味品。农民不再担心“卖难”,还能进一步获得增值效益。
武隆、秀山、开县等地,利用夏季高海拔地区较凉爽的优势,发展起农家乐。许多贫困户利用政府资助的资金将房屋简单装修后接待纳凉游客。一般有七八张床位的农户两三个月时间可收入三万元左右,增收又有了新途径。
据统计部门调查显示,去年,重庆市农业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加快,在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旅游等农业中的二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其中都市农业初具规模,高山纳凉休闲旅游发展迅速。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发展农家乐两万余家,营业额达30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3
加快创新,构建新型经营体系
“嘀嘀——”涂孝成开着自家的皮卡车,从镇上往家里拉复合肥。
去年初,涂孝成结束了20年的打工生涯,从广东回到老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双路村,流转了170多亩土地种植玉米、红薯、金银花;同时还养了120多只山羊。尽管“摊子”不小,但5名劳动者全是“自己人”:老父亲负责上山放羊,涂孝成及兄弟两对夫妇负责种植。为了节省劳力成本,家里还添置了微耕机、粉碎机等设备。
“去年算是打基础的一年,初步算下来收入有10多万元。”涂孝成算了一笔账:“如果政府继续支持我,今年收入应该可以翻番。”
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代表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据统计,截止到去年底,全市现有各类专业大户约12万个、家庭农场8955个、农民合作社1.6万余个,区县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2430多家;这些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采取转包、租用、入股等多种方式,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在他们的带动下,去年全市已流转农村承包地1300余万亩,占全市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7%。
与此同时,在沙坪坝区覃家岗街道、九龙坡区白市驿镇等地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目前全市已完成28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将资产量化折股到人,收到较好效果。
4
改革探索,唤醒沉睡的资源
2013年,还是重庆农业改革持续推进的一年。
这一年,在坚持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截至年底,全市已累计转户376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9.6%。
这一年,重庆市进一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林权的“三权抵押”。截至年底,已累计发放“三权”抵押贷款412.4亿元,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一年,重庆市持续开展的地票交易,截至年底,已累计交易“地票”12万余亩,“地票”价值达到每亩22至23万元,有200多亿资金回流农村,在加快近郊城市开发建设的同时,远郊农村也分享到了开发收益。
这一年,重庆市开展了水稻、玉米、马铃薯保险试点,主要农产品的农业保险实现全覆盖,全市已开展的24个农业保险参保保额共计9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