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区域划分会不会让两翼地区“产业空心化”?黔江区委书记杨宏伟没有这样的担忧,反而从中看到了“黔江的机遇”。
机遇在哪儿?如何抓住?
黔江的回答是,“咬住”工业经济——通过招商引资发展特色产业,做增量;延长既有产业链,做存量。
注重生态保护,谋划医药产业
深秋,正午,黔江小南海,湖面倒映着两岸青山,景色宜人。
但游人却很少。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渝东南千山万壑中的这一汪绿水,创造的旅游收入却只有2000万元,在国庆大假49亿元的重庆旅游收入大盘子中,还不足百分之一。
和黔江约150亿元的年地区生产总值比较,小南海的旅游收入,同样微不足道。
尽管如此,黔江仍对这块高峡平湖格外珍视,对它的生态环境,呵护有加。
记者注意到,为防止柴油发动机污染,湖内所有的游船都搭载了电力马达;湖心小岛上一座酒店因有污染嫌疑,已被废弃。
先保护生态再开发旅游,继而盘活第三产业,已成为重庆市不少区县经济转型升级的常规套路。
但这一套路似乎并不适合黔江。从目前微薄的旅游收入和付出的巨大环境保护成本相比,该区的这一选择似乎极不“划算”。
但“醉翁之意不在酒”,黔江似乎另有所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该区正在加大马力建设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黔江区经信委主任李大诚透露,“恒生胶囊”等4家制药企业黔江项目即将投产,两年内将形成50亿元的产值规模,而随着未来几年相关医药配套企业的入驻,黔江生物医药产业产值有望超百亿元,占目前整个黔江工业总产值的近八成。
“生物医药产业对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指标的要求极为苛刻,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不仅在于发展旅游业,更在于发展新型工业。”李大诚说。
位处区域性中心城市,揣着工业梦想
保护生态环境,着重发展工业,凸显的是黔江对于工业经济的倚重。
据悉,和渝东南其他区县比较,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黔江,工业在其经济份额中历来占据较大比重。
数据显示,2012年,黔江农业占比仅为8%,三产为37%,工业高达55%。而与其邻近的区县,例如秀山和彭水,工业的占比分别只有43%和42%。
“优先发展工业、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成为黔江各级各部门大大小小的文件中出现得最为频繁的字眼。
例如,该区2009年确立的发展思路,主要表述为“三大战略”和“两轮驱动”,前者包括工业强区、城市东进和大通道建设,后者包括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
按照新修订的黔江区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到2020年,该区工业经济要力争达到800亿元产值,几乎要达到目前水平的6倍。
这份规划提出,2020年,黔江城区面积要达到49.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要从目前的42%提高到60%。
在杨宏伟看来,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前提,都是工业化,“没有工厂容纳人口,城市化可能会造空城,没有工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农业现代化也无从谈起。”
区域工业聚集地,如何在生态保护中崛起?
曾经被摆放在区域经济首要位置的黔江工业,现在或许将遭遇难题。
在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科学划分五大功能区域的《意见》中,包括黔江在内的渝东南6个区县,被定位为“生态保护发展区”,首要任务是保护生态。
保护生态与发展工业经济,似乎很难做到两全其美。
在工业化历程中,大多数发达国家都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求取平衡,历来被认为是一大挑战。
“挑战客观存在,但并非没有解决办法,存量企业要强化排污治理,新增项目的上马可以通过设定排污门槛来优选。”杨宏伟认为,西方工业史和中国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经验,在技术和机制上已经能做到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不矛盾”。
和一些人认为《意见》可能导致两翼面临产业空心化的看法完全不同,杨宏伟甚至认为“功能区域划分给黔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这一判断,主要来自于《意见》中7次对黔江的提及,尤其是“把黔江作为重点开发区加快发展……建成渝东南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的表述,让当地人看到,黔江区作为渝东南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更有利于工业的发展。
这一判断,还来自于对《意见》本质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渝东南的定位是生态保护发展区,落脚点和关键词是“发展”,尤其是处于“两欠”阶段,发展是主要任务、中心任务。而要发展,工业是重中之重。
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黔江又该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做大工业经济?
“《意见》强调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点在哪儿呢?我们的理解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全市统筹的生产力布局上,中心城市获取的资源理应更多。”杨宏伟认为。
记者注意到,重庆市此前所确立的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已经缩减至两个,除了黔江,还有万州。
黔江发改委主任马春峰期待在新的形势下,整个渝东南的新增工业项目向黔江集聚。“工业企业在区域上分布过散,不利于形成统一的生产配套,不利于产业链物流成本的缩减,工业聚集发展是大势所趋,‘两翼’地区两个中心城市工业基础较好,理应成为工业聚集地。”他认为,这是“科学发展”的要求。
加大招商做增量,黔江“志在必得”
黔江人对工业经济“满满的信心”,主要来自于未来整个渝东南工业经济的重新布局中,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黔江,天然具备一定的资本吸附力,以及既有的产业配套优势。
不过,面临的难题是:没有长江黄金水道的廉价运输,也没有库区区县移民帮扶政策,加上交通相对闭塞,黔江凭什么赢得资本青睐?
数据显示,2012年,黔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144亿元,在全市区县中排名为27位,与一度确立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并不匹配。
另一道难题是: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工业,注定了该区不能再上马高污染的工业项目——而这样的项目,招商引资成本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大,一度是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座上宾”。
同时,按照五大功能区域中“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要求,黔江存量经济或许还需要进行污染治理,需要花钱。收入减少和支出增加,黔江地方财政短期内将遭遇阵痛。
杨宏伟对解决这些难题有信心。“黔江发展工业确实面临一些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符合黔江实际的工业发展路子。比如走资源就地转化之路,矿石开采加工、特色食品就地生产最划算,企业乐意选择在原料产地建厂。”他说。
的确,黔江在石灰石、铝矿、石英砂等矿石以及生猪、蚕桑等农产品方面具有资源优势。
目前,基于上述资源的PVC(一种用石灰石加工而成的工业原料)、玻纤、铝加工、肉类加工、茶叶等材料工业和食品工业,在黔江工业经济中的占比已超过90%。依托于蚕桑的丝绸产业,已经聚拢5家企业。
通过招商引资做经济增量的同时,一个通过对存量经济优化升级的计划,也即将出炉。10月中旬,该区主要领导班子成员在联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了一个对现有产业进行全盘改造的“升级计划”。
改造的主要手段,是基于供应链的产业延伸。例如,将既有的丝绸织成衣物,由此打造服装产业,用PVC粉生产管道和门窗等,由此打造建材工业,用铝薄板带生产机械构件,以此打造机电制造业。